威亚、和平鸽、“神舟飞船”道具、无人机、宇航服、嫦娥仙子……这些夺人眼球的道具和服装,如今出现在各大中小学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小学运动会的阵势已与往日大不相同,俨然成为一场大型时装秀,学生和家长都下足功夫,希望自己的班级在开幕式上“脱颖而出”。
但“仪式感满满”的背后,一个班级的花费可能成千上万元。据统计,购买的班服单价在20多到100元不等,各种充气模型,充气飞机、飞碟、模型火箭等的价格也从98元-1500元不等,有的班级还专门请化妆师搞造型、排演节目,学校承担场地布置等费用外,其余大部分转嫁到家长头上。
平静:高昂的费用摊到家长头上,是否加重了家庭负担,诱发学生的攀比之心?
百分:追求个性化、多元化、仪式感没有错,但如果这一切是以昂贵的费用来承载的,则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从前:当仪式感是通过家长们的“钞能力”来实现时,各种负面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工程师: 一个班级里,也并非所有家长都愿意给“仪式感”买单,有家长认为“穿班服就挺好”。
江南:从本质上来看,是教育焦虑和内卷心态从课桌到运动场的延伸,心里想的是,不能让孩子在任何一个环节落下。
明天:校运会本质是展现学生运动风采的场所,锻炼的是学生们勇于拼搏、不言放弃、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
丰收:学生自身的“参与感”才是贯穿校运会始终的核心,理应站在学生背后的家长不应成为校运会的主角,入场式更不适合成为家长内卷或展示“钞能力”的新场所。
仁慈:精神层面的“仪式感”,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物质形式作为支撑?
康康:鼓励学生们自主设计团队形象,并将所学知识融入集体展示中。
——据人民网
【留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