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两度作记 崇教屡结硕果 ——“浙江孔庙调查”之江山篇 2023年01月05日

  联合考察:孟昭然 孔万高  本文作者:刘毅 萧红尘

  江山历史上共出过200多位进士、10多位尚书、6位院士,是“古有尚书、今多骄子”的江南宝地。即便是全国县县都有的孔庙,江山亦因理学大师朱熹两次作记而独步儒林。如今,江山孔庙早已不存,但遗址上尚有十余株树龄几百岁的古银杏,见证了它的辉煌与沧桑。

  大师尚书皆作记

  江山的孔庙,按说应建立于唐朝,但已无文字记载。按江山旧县志的说法,“须江建学,南宋后始历历可考”。旧县志里最初的记载,“圣庙,在县治东,前俯小河,沿河为墙,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邑令丁昌期辟而新之。”这小河,就是县署东边的县河,址在县河东路。

  到了南宋淳熙二年(1175),福建建瓯人熊可量到江山担任县尉。刚到江山,他见县学崩坏,就马上请示县令汤悦,说愿意担纲修理孔庙。县令嘉其志并助以款项5万,而熊君再募得善款50万。开工修理后,首作大成殿,再置戟门并辅以匾额,又全面整治学生宿舍。孔庙县学经数十年风雨之后又为之一新。当时适逢朱熹因公过江山,见状,大大地夸奖了熊君一番,并为之写下了大作《江山儒学记》。后来《江山儒学记》收录在《朱子全集》内,至今这篇文章仍是考证江山宋以前古治即在现址的铁证。淳熙十二年(1185),县令邵浩将儒学内“三贤堂”改建为“景行堂”,专为祭祀本县先贤徐存等五人,再次请朱熹撰写《景行堂记》。誉满天下的理学大师两次为一所孔庙撰文,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至南宋嘉定元年(1208),县令黄汝嘉又重新增修,江西新余人,后累官至集英殿修撰、礼部尚书的章颖曾为之作记。《记》中有一段话说:“县之有学,其来已久,辟墙为重门者,丁昌期也;重建大殿者,鲁訔也;立外门者,商侑也;新讲堂者,邵浩也;知县汤悦、县尉熊可量常葺而记之……”

  元代移建后再无迁徙

  元初,旧志记“孔庙毁于寇”。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达鲁花赤(蒙语,掌印官)马合马执掌江山县事,见文庙毁堕,乃“相地于县治之西”,建文庙大成殿、讲堂和庙门;又三年,主簿兼县尉皇莅又主持增建廊屋51间,立棂星门,开文明池,又建造厨房仓库等一应辅助设施,文庙初具规模。自此,江山孔庙从县署之东移置县署之西,以后经历明清两朝直至民国,六百余年基于此地而再无迁徙,其原址即在今江山市府大院之西人民武装部范围内。其院内十数棵银杏树,便是当年建庙时所栽,遗爱至今。

  明洪武初(1368),合肥人程鹏新任江山明朝第一任县令。旧志记其为官“严明得体”,说明此人不是庸碌之辈。程鹏在任上重建了孔庙,为新明朝增添了光彩。新庙建成后,后代又增建重修不绝于记。

  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建修重叠,不待详记。乾隆三年(1738),山东胶州人宋云会任江山知县,见前任有意大修而未开工,知其资财拮据,乃首捐俸禄八十金,又遍告城中士绅,募得重金。于是备材雇工,不数月完成前任之所未完的工程,使孔圣人木主复归其位,又重建尊经阁、崇圣祠,一应旧制,应图合礼,超过了原来的观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云会在修庙之余,又在大殿之右创设义学馆,名“须江书院”(后改“涵香书院”“文溪书院”),亦即后来的江山中学旧址。

  抗战中遭日寇轰炸焚毁

  宋云会后,孔庙又多次重修,不遑详记。至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过江山,文庙被毁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知县沈起鹗、教谕载匡、训导刘大封再次发起大修,自礼殿以下至文明池,全部整修,又重建崇圣祠于明伦堂前。

  同治十二年,知县王彬为之作记,《记》中有说:“以限于资,故先其所急,余工未克如旧观也”,可见当时限于财力,孔庙修缮并未达到咸丰八年以前的观瞻。

  辛亥革命后,县学废,孔庙尚存。民国17年(1928),当局在孔庙内设江山民众教育馆。民国29年(1940),改设图书馆。次年3月3日,日军飞机27架次轰炸江山县城和火车站,孔庙未能幸免。民国31年(1942)日寇进犯江山,孔庙又被日军焚烧殆尽,幸院内12棵古银杏树尚留得残喘。后当局植以花草,改称公园,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因银杏树江山人俗称“阿甲树”,所以民众都称为“阿甲公园”。后人民政府建立兵役局(后改为人民武装部),建署于公园内,直至今日。

  清时江山文庙,旧志有图录,布局为前庙后学。现其照壁和西侧“贤关”一门还保留不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学经费来自租息和财政

  江山县学设有专职教官教谕和训导。自宋至明,有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清顺治四年(1647)后,训导改为一人。教谕、训导的人选,明前期要求较高,由科举出身的进士或举人担任,以后逐步降低要求,清朝差不多全以贡生实授。县学在管理上,奉行朝廷颁发的学规,明朝是《太祖禁例》八条,清朝是康熙“圣谕”十六条,另外又将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作为生员学习和行为的规则。

  江山县学录取的生员,按学业程度分为廪膳生(享受国家廪米待遇)、增广生和附生三种。名额按县大小而定,明洪武初,廪生为二十人,增广生不拘数;宣德(1426~1435)初,规定增广生名额和廪生相等,附生不拘数;万历三年(1575)又规定增广生也须经提学官考试合格,才得入学。清顺治十四年(1657),江山因兵乱,下降为小县,取廪生十二人;直至雍正二年(1724),恢复为中等县,科取廪生十六人;同治四年(1865),因捐输有成绩,批准增广学额二名,十年因同样原因再增广二名。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附生可补增广生,增广生可补廪生,廪生可入贡府学或国子监肄业,称贡生。

  江山县学的经费,来自学田租息和地方财政,财政拨款是主要来源。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邵仲禄置学田二顷二十四亩四分许,每年可收租谷一百八十三石八斗,折银价为四十五两许;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查县学学田,有五顷七亩三分,每年可收租谷一百八十石,折银价为三十二两四钱许。所收租谷或银两,用于廪生的廪食待遇,周济贫困生员,遇文会时供应支出,有余则修缮学宫。康熙五十年(1711)财政拨给银一百八十五两九钱二分,用于教谕、训导的俸银,斋夫(教职工)、膳夫(炊事员)、门子(看门人)的工银和饩粮银。

  崇教素有传统

  孔庙经历千百年后,在江山已不复存在。但江山人民素重智力开发,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开拓创新的佳话却流传至今。自宋至清,江山科举取士得中者有文进士201人、武进士41人,文举人134人、武举人273人。不论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词,江山历代均有大家。《四库全书》录有江山籍8人、著作8集38卷;《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纂,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江山籍人士33人。

  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官立江山中学堂(后改为文溪高等小学堂),马叙伦、余绍宋应聘任教,提倡男女平等,主张教育改良,一扫封建陋俗,近代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继后,石门、长台、峡口、礼贤等较大集镇的有识之士,利用祠产众款创办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小学成倍增长。民国5年(1916)全县办有初级小学87所、两级小学6所,提前实现教育部“民国12年前每乡镇设一所初级小学”的规定,同时仍允许私塾存在。民国12年(1923),徐志澄捐钱并集资,创办衢州地区第一所私立初级中学。民国18年(1929),创办何家山农科职业学校。1949年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村村办有冬学、民校。1958年,全县办普通中学15所,小学686所,中小学生43034人。1960年,国务院授予江山县文教局“全国文教先进单位”……

  忆往昔,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江山风光无限。看今朝,江山正致力打造文化强市,可谓前程似锦。在“文化江山”的建设大业中,备受朱子青睐的“江山文庙”能否“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