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阴沉沉的,像打翻了墨水般,依稀有几滴雨点,落在脸上凉丝丝的。我来到了仙霞关,一层层石阶崎岖不平地向上延伸着。
走上石阶不久,我便被新奇的三个字——“落马桥”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靠了过去。关于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在1942年前后,日军想从这里——仙霞岭流窜到福建,可攻了足足三天三夜,仍没攻下。日军队长可奇怪了,来到这里亲自察看。这时,中国借这里的地势(两面环山、中间是凹山)埋伏山上。日军队长一到石桥前,就被埋伏在山上的中国军队一枪击中,连人带马滚到潺潺的窄小溪里、石桥下,故名为“落马桥”。
我继续往上走,路愈来愈陡,走起来也愈来愈费力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石阶又湿又滑,常有人一不留神,就脚下一滑,“啪”地一下摔个仰面朝天。我心里想:这种地方,这么陡,地势又易守难攻,要攻打这儿,肯定是难中之难呀!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人民的智慧可真是无穷无尽。
我累得不行,汗珠又混上雨点,疲惫又加上困,让我想停下来。我手叉着腰,抬头一看,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几个字:仙霞关第一关。我一看,一个拱形的洞!不!是门!它大概5米高。
这里一看就饱经岁月磨难,门被拆除了。让我以为是个洞,走进去一看放门闸的东西都还在。
我细细端详了一会儿,关卡由石头与泥浆垒成。从斜斜的石阶向上走,就到了二楼。二楼四周的围墙很低,还有一个个规则的方形的洞,与万里长城的有七分相像,是用来放枪或者弓箭以利于射击的。铺关卡的石头虽然都很粗糙,一摸感觉像树皮,但经岁月蹉跎之后,竟保存完好,仍是战时的样子。我在这上面徘徊了一会儿,突然发现这里有个洞,四周有低低的“小墙”。从上向下俯视,便可察看下面的情况,父亲说,战时,这堆着许多石头,如果敌人闯入,可用石头向下抛,一人就可对战许多人,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我歇息了一会儿后又继续上路了,这时,我看见一棵树,一眼竟望不到头,粗糙的树皮盖在如龙的树干上,我抬起头想看看树有多高,戴的帽子竟差点儿掉下来。我仔细看了看挂在这树上的牌子,这种树叫柳杉,它的树龄竟有两百多年呢!它的一旁有一棵与它种类相同的树,已经枯死了。父亲说在他小时候,这棵树中长出一棵毛竹,渐渐地,它裂成两半枯死了。它们都见证着中国历史,经岁月峥嵘,看到它,我联想起许多事。
不远之处便是碑廊,这里镌刻着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游历仙霞后写的诗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汝腾之吟:“鸡鸣秣马度仙霞,鸟道迢遥望去赊。暗水尽从荒涧落,好山刚被岭云遮。”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仙霞关的地势。
接下来你便可看见黄巢雕像。之所以这里会有黄巢的雕像,是因为曾经黄巢带领部队躲避官兵之追捕,途经江山,将一些伤兵留在了廿八都。见仙霞岭人烟稀少,虽是崇山峻岭,却可通向福建。于是披荆斩棘,开辟了这条路,直逼福建。至于他练兵的事,我后面还会讲到哦!
第一关通向第二关的路很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走了多久,只知道我筋骨酸痛,都快迈不动路了。大腿一阵阵地疼,我强忍住走上了第二关。衣裳都变得有些湿了,紧紧贴着皮肤。
第二关与第一关大概相似,只是第二关在仙霞岭的最高点,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仙霞岭出发点为江山保安,结束为福建浦城。第三关、第四关又是向下走的第一关,一旦失守,第二关便担起压住敌人的重任,如敌人从闽(福建)攻来,第二关又得压住另一边的敌人。
第二关向第三关的路不远,中间先是操场岗,据说在古时,因这里人迹罕至,黄巢就躲在这里练兵呢!接着是古炮台旧址,顾名思义,便是古时放炮台的地方。
路程不远了,我们很快到了第三关。我心里想,从江山出发,一关二关很陡得向上爬,三关四关则是向下走,以第二关为中心,同时对付两边敌人,可真是太聪明了!
仙霞古道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关之一。它让我们这辈人了解中华民族以往的事迹,它让我们明白虽然硝烟已经退去,但我们应当学习中华先辈榜样,懂得吾辈当自强的含义。
江山市峡口小学五(1)班 詹馨悦
指导老师 徐慧萍
小记者证号 D23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