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峻:医路云帆相济 2023年08月16日

  通讯员 龙泽荣/文 刘舒婷/摄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8月初,笔者与叶峻医生约了采访,时间是21点。当天他夜值,想着这个点他应该没那么忙,没想到,刚坐定,就连续来了三个急诊病人:撸猫被抓伤的、喝酒撞伤眼角的、汽水喷到眼睛里的……我们只好在一旁静静地等着,叶峻很耐心地问诊,清创、缝合、配药,并交代注意事项。等他处理完,我们的采访才开始。

  人物名片

  叶峻 1980年出生 龙游县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从海边回到家里

  2005年,叶峻从宁波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通过招考顺利进入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强度很大但也很充实,从大学校门跨进医院院门,他每天都跟在前辈们身后如饥似渴地听、记。

  为了照顾日渐老迈的父母,2006年,叶峻向医院递交了辞职信,离开宁波回龙游工作。那一年,他26岁,是一个少年最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年纪。

  叶峻回到生养他的老家,成为龙游县人民医院一名基层眼科医生。入职时院领导鼓励他:你放开手脚干,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们会尽全力解决。院领导的支持,给了叶峻足够的发挥空间,也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随后几年,龙游县人民医院眼科在当地有了影响力,叶峻也成为病患口中的好医生。曾有私立医院向叶峻伸出橄榄枝,他婉拒了,“现在正是我回馈医院的时候,我不能离开。”

  言传身教 影响深远

  2009年,叶峻赴浙一医院眼科进修学习,这段经历帮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终于见识了“武林高手”,这些高手,成为日后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

  叶峻记得带他上手术台的汪晓宇主任说的话,“医生从做第一台手术起,每个操作步骤都要养成好习惯,这会让你受用终身。”十多年后,回想起汪老师的这番话,叶峻感同身受,“正确的习惯不会让你有多余的动作,更不会有错误的动作。习惯养成后,会形成肌肉记忆,不断地重复,你的手术会越做越好。”以严苛闻名的沈丽萍主任,在看了叶峻做的一台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不停地夸他,“叶峻手术做得越来越好了。”这句话给了叶峻极大的信心。

  还有崔红光主任,面对病人的询问永远不厌其烦、不急不躁,手术台上永远轻、快、稳。受崔主任影响,叶峻在面诊时也是事无巨细反复交代,甚至当病人问出“眼药水是饭前滴还饭后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不可以滴右眼”这类啼笑皆非的问题时他也耐心回复。

  结束进修回到龙游县人民医院,叶峻感觉“有如神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完成了个人年门诊量5000余人次,年手术主刀400余台,最高峰时单日手术达17台。

  忙是小家的主旋律

  愿天下无盲。这是叶峻,也是无数眼科医生最真诚的期盼。

  2023年初,一位眼肿瘤术后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到医院急诊,叶峻多次牺牲春节休息时间为病人诊治,经过及时处理,患者眼睛水肿消退。有位患者术后导致眼睑内翻倒睫,需要长期佩戴绷带镜,每月需自费支出五六百元,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叶峻建议每周来门诊处理倒睫,这样可以减少负担。叶峻说:“基层医生就是给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看病的,这种感觉很亲切,很有人情味儿。”

  叶峻的爱人是同院的妇产科医生。当朋友们打趣“金眼科、银外科、吃穿不愁妇产科”时,夫妻俩只能无奈苦笑。叶峻说,忙是小家的主旋律,“你在医院上班我也在医院上班”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叶峻上初中的儿子对叶峻很是崇拜,从小到大,他的同学及同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找叶峻看过眼睛,叶峻经常忙到没空陪他,但却是他心里的超级英雄。

  医患同心 并肩战斗

  医生这个职业,有成就感,但也时常伴随着无力感。几年前一位患者来看病,他的角膜上有大块溃疡,由于家贫,这位患者最终放弃了手术治疗。一年后,叶峻听说患者逝世,这件事让叶峻久久不能释怀。

  2014年,叶峻经历了一个低谷,一台没有让患者达到最好状态的手术让他感到非常沮丧和自责,他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手术。那段时间,他和他的老师们聊天,把自己的感悟写进日记,用运动和阅读来排解压力,最终走出了心理困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体现了医者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医者的无奈。医学不是神学,医生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们只是身着白大褂的普通人,但正是这身白衣让这群普通人肩负了更多责任和使命。

  在叶峻看来,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医生和患者才能真正成为并肩战斗的同盟,去战胜疾病这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