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博物馆之行 2024年01月13日

  一粒米能盖住6个字。我想,如果我有这样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一定是一个超级大学霸了!

  我和妈妈整整逛了三个多小时,获益颇多。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考试都比以前幸福多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柯城区新华小学四(1)班 陈冠宇

  小记者证号 H243198

  指导老师 何爱军

  今天,我们沿着南京秦淮风光带,穿过繁华的夫子庙大街,走进了一处闹中取静的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

  3个牌坊由外到里分别写着解元、会元、状元,地上四个红红的大字“连中三元”,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科举考试的排名。考上状元就可以在京城里做官了,所以古代很多书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参加考试就是为了考上进士,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条很长的下坡通道右侧,有一面让人震撼的十几米高的竹简墙,一卷卷的竹简整齐叠放,看来古时候都是要读“万卷书”才有机会考科举啊!一个个橱窗里,满满地记载着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资料,有科举制度的起源,有考试的过程介绍和答卷,有金榜题名的牌匾,当然也有精致的小抄。

  古时候要参加殿试太不容易了,先要过关斩将顺利晋级院试、乡试、会试,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家里条件差的书生都是靠走路去京城赶考的,背着干粮,跋山涉水,白天赶路,晚上学习,可能路上还会碰到强盗,小命有时候都保不住。

  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参加殿试,就在一个两平方米不到的号舍里待上9天6夜,白天一块木板当桌子,另一块当凳子,晚上就把两块木板拼装一起当床睡觉,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小的号舍里完成,考试不结束,即使着火都没人敢离开。

  看着墙上一张张毛笔字既清楚又美观的试卷,我心生羞愧,它们和我的作业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还有那些精美的小抄,一个个火柴盒大小的本子竟然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写了4万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