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祝土洪 祝子良
近日,记者在江山市上余镇七一村,见到了102岁的汪大陈。老人头戴红色毛线编织帽,见有人进来,操着江山话热情地起身迎接。
吃“百家饭”的“童养媳”
朱炳有是汪大陈的小儿子,今年65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说,随着年龄增长,从去年起,母亲耳朵有点背,但身体其他指标都较好。
朱炳有相告,母亲出生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40多天时被抱养到同村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在养父母家,尚在襁褓中的她仅靠番薯汤充饥,经常被饿哭。运气好的时候,碰到村里有产妇生孩子,养父母就拿着自家种的番薯、黄豆去换母乳,就这样,汪大陈从小吃“百家饭”长大。不幸的是,在汪大陈5岁时,养父母相继离世。
一夜之间,汪大陈成了孤儿。好心的养父弟弟收留了她,无依无靠的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小小年纪就抢着干各种家务活,并在新家里安定了下来。
17岁时经人介绍,汪大陈嫁到了大陈乡早田坂村一户普通人家,先后生了4个女儿,其中有2个出生后因不明病因去世。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影响,婆家对她逐渐表露出嫌弃之情,在她丈夫突发疾病去世后,她被狠心地赶出了家门。走投无路的汪大陈,在好心人的介绍下,与比她大2岁的上余镇七一村村民朱元富结为夫妻。
朴实至简,敢想敢干
汪大陈特别珍惜这段新姻缘。在朱炳有印象中,父亲朱元富脾气温和,特别体谅母亲的不易,他们恩爱和睦,先后生养两男一女。
在原来的生产队时,一般女性一天的工分是5.5分,男性10分,汪大陈脏活累活抢着干,工分能达6.5分甚至更高。为此,她每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后来经推荐,她担任多年的村妇女主任。
心灵手巧的汪大陈,学会了手工做衣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特别会持家,大人穿破的衣服,被二次利用用于纳鞋底等。虽然自己日子过得紧巴,但汪大陈会尽己所能帮助别人。邻家有个和朱炳有同龄的村民,父母早逝,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年春节,汪大陈会为他做一身衣服。乐善好施的家风,在朱炳有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记。
为了贴补家用,不识字的汪大陈在熟人介绍下,又做起了小本生意。她敢想敢干,到上余镇上余村批发糕点、生活日用品等,每天凌晨4点起床,挑着满满两大箩筐,从家里步行5公里来到车站,又坐火车前往衢州城区摆摊销售,晚上又连夜坐火车赶回家。身材瘦小的她,靠一双勤劳的双手,成了七一村周边有名的生意人。
经过多年打拼,日子慢慢好起来,家里的泥墙房得以翻新改造。有人上门取经,汪大陈毫不吝啬地向他们传授生意经,她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要反哺大家。平凡的话语,体现了老人致富不忘本的优良品德。
曾是“江山旅游代言人”
“哥哥初中毕业,姐姐小学毕业。”朱炳有说,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们深知学知识的重要性,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孩子上学。“我从小贪玩,只读了3年小学。”朱炳有说。
谈及长寿秘诀,朱炳有相告,母亲作息规律,每天上午7点起床,晚上7点睡觉,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爱吃鸡蛋和肥肉,不挑食,爱干净。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老人房间床头柜,摆放着牛奶、奶粉及各种钙片。老人目前已是五世同堂,每隔一段时间,许多晚辈都会回家看望她。“这是前段时间,女儿给我买的新棉裤,既保暖又好看。”老人拉起裤脚开心地说。
2023年4月,汪大陈作为江山市百岁老人代表,参加了“百岁寿星为江山旅游代言”活动。在廿八都文昌宫广场,她身披绶带,手捧着荣誉证书。“母亲这辈子都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很开心。”朱炳有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记者看,一旁的汪大陈满脸笑容。
自2022年9月,七一村开设老年食堂,每到中晚餐饭点,汪大陈都会从家里步行约200米去老年食堂用餐。后来,汪大陈腿部骨折恢复后,儿媳祝云梅坚持每天用轮椅送老人去用餐,“吃过饭,可以和老姐妹们聊聊天,还可以在食堂里看看电视,我喜欢。”汪大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