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熬煮”十年的衢味食堂 ——探访域外“衢州味道”公用品牌餐饮店系列报道之六 2025年04月25日

  记者 范家熔 文/摄

  在城市的钢筋丛林里,有些小馆子如同时光的容器,承载着异乡的风味与都市的温情。位于杭州滨江写字楼群中的衢味轩土菜馆,便是这样一处特别的存在。它没有华丽的招牌,却在工作日正午迎来络绎不绝的上班族;它不做花哨的创意菜,而是用十年如一日的衢州家常菜,让食客品尝到独特的鲜辣滋味。在这里,外国教师爱上酥香的葱花肉,杭州小伙被一碗面条辣得直呼过瘾,这家藏在写字楼背后的小馆,用质朴的烟火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十年故事。

  工作日爆满的另类“食堂”

  走进衢味轩土菜馆,木质桌椅搭配暖黄灯光,营造出家一般的温馨氛围,墙上的山水画与绿植增添了几分雅致。午后阳光洒在角落,一只慵懒的白猫悠然自得,这是老板季丽娟收养的“镇店之宝”,常引得食客驻足逗弄。“之前有一部剧叫《深夜食堂》,而我们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正午食堂’。”季丽娟笑着掀开后厨帘子,灶火燃起,辣椒与蒜末在铁锅中翻炒出诱人的香气,瞬间勾起了大家的食欲。

  这家2015年开业的衢州菜馆,隐匿在杭州滨江写字楼群之间。每个工作日午间,都能看到玻璃门被不停地打开又关上,三三两两的上班族陆续进店,熟练地点单:“鸭头两个,青番茄炒腊肉,农家炒粉丝,再来个土鸡煲!”记者留意菜单发现,辣味是店内菜品的特色,但这里的辣并非单调的味觉刺激,而是带着层次丰富的“鲜辣”。

  道道好味道,食材是衢味轩的品质保障。每天清晨,一辆配送车从衢州出发,满载着钱江源头润养出的鱼类、农家土鸡土鸭、新鲜蔬菜,以及葱花肉、肉圆等特色食材抵达杭州。“店里百分之七八十的食材都来自衢州,现在客人对味道很敏感,食材好不好一入口就能尝出来。”季丽娟笑道。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菜肴,深受写字楼人群喜爱。外地食客在这里寻得家乡味道,本地食客体验到新鲜口感,就连外国朋友也被衢州菜的独特魅力吸引。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外教马老师品尝着汪刺鱼说:“在美国,我们吃的是大鱼排,但这里的小鱼更鲜嫩,辣味很特别,这就是美食的魔力。”

  只见桌上,土烧汪刺鱼用蒜粒和青红椒激发出鱼肉的鲜美,仿佛入嘴就能抿化;青番茄炒腊肉酸脆解腻,让人吃得又辣又停不下筷子;常山豆腐羹口感细腻,入口丝滑;常山贡面细韧耐煮,在辣汤里久煮也不会坨。山东姑娘任小姐在品尝了常山贡面后评价道:“吃起来和家乡的面口感很不一样,这里的面更细致,但是很好吃。”而开化人邹先生吃着芋头丝拌饭感慨:“这萝卜丝炒牛肉、炒芋艿丝,这味道就像家里做的,来杭州十多年了,每次吃上这一口都会很想家。”

  从服装到餐饮的十年守味人

  “店名里的‘轩’字,取自女儿的名字。”季丽娟看着招牌,笑意温柔。这位丽水姑娘大学毕业后到杭州打拼,丈夫是衢州人,店里掌勺的也多是经验丰富的衢州厨师。2019年,原本经营服装店的她接手餐馆,决心将衢味轩经营好。她明白,这家店不仅是生意,更是许多人寄托乡情、享受美食的地方。

  由于地处写字楼附近,不少年轻上班族常来这里吃饭,把它当作工作日午餐和休闲聚餐的好去处。季丽娟秉持着将客人当家人的经营理念:“很多老顾客一吃就是好几年,还会带朋友来,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因此,她对食材、环境和服务都严格把关,“做餐饮就是做人心,菜要好吃,服务也要贴心。”

  十年间,小店与写字楼共同成长。有一段时间,周边企业规模缩减,午市客流减少,但季丽娟坚持不更换厨师、不降低品质。“不少老顾客即便离职,聚餐还是会选这里,说别处吃不出这个味道。”有两位老顾客搬到城北后,仍会坐一小时车来就餐,这份食客的“忠诚度”让她倍感自豪。常有人对她说,别处的衢州菜总差点意思,季丽娟认为,这或许是少了十年相处积累的熟悉感。

  谈及未来,季丽娟没有扩张的打算:“就想守好这家小店,让衢州的好食材、好味道继续在杭州的餐桌上飘香,让在杭州的衢州上班族能吃到家乡味,也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衢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