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镇中心食堂 烟火气绘就“老有颐养”幸福蓝图 2025年09月17日

  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徐谦 华桃英

  近日,柯城区石梁镇中心食堂后厨蒸汽升腾,灶台前的铁锅中煮着排骨汤,一楼大厅内满屋飘香。

  正值中餐时间,当地70余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用餐。“环境好,味道香,还能和老朋友们唠嗑。”石梁镇石梁村80岁的江纪萍是这里的常客,他笑着对记者说,“食堂里的饭菜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吃得很舒心。”旁边的老人们也纷纷点头称赞,脸上洋溢着笑容。

  窗口烟火气,暖胃又暖心

  记者走进位于一楼的食堂大厅,这里窗明几净,墙上的“一周菜谱”格外引人注目。

  “杨爷爷,今天吃山药炖排骨、清炒包心菜和西红柿炒蛋。”见71岁的杨荣根进门,工作人员小华笑着招呼。从石梁镇杨田源村骑着小三轮赶来的杨荣根,掏出社保卡登记领饭票,然后去窗口打菜,天天如此。他的这份坚持,既源于对美食的热爱,更因为珍惜这份温馨的情谊。他说,食堂的饭菜荤素搭配适宜,饭后还能和老朋友们下下棋聊聊家常,每天来这里吃饭像是“老友聚会”,让人满怀期待。

  前来就餐的老人越来越多,但老人们都自发地排好队,打菜窗口秩序井然。

  后厨内,58岁的杨红青忙得脚不沾地。老人们能吃得开心、吃得健康,离不开以主厨杨红青为代表的后厨团队的辛勤付出。每天清晨5点到岗备菜,洗切烹炒一气呵成,“每天中午,200多份餐食得赶在上午10点前出锅,既要新鲜又要软烂适口。”说话间,她舀起一勺冬瓜汤到碗里尝咸淡,转头回应窗口外刘婶的叮嘱:“好的,青菜给您单独留了份,少油。”

  杨红青作为主厨,不仅要负责烧菜,还要操心食堂里的各个环节,督促采购注意事项,确保蔬菜、肉类等食材的新鲜和充足,还要对老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身体状况提前有所了解。烧菜时,她遵循少油少盐原则,以清淡为主,同时注重营养均衡搭配。

  “小杨,今天胃口不好,帮我打一份青菜就好。”“这几天有点上火,就帮我打一份冬瓜汤吧。”……面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她总是面带微笑地应着,她的耐心和细心,让老人们倍感温馨。

  “养老管家”跑出送餐“加速度”

  正午烈日当头,送餐员陈勤把40多个不锈钢保温饭盒装车固定,载着沉甸甸的“爱心餐”驶向石梁镇黄茶村。“老人早饭吃得早,所以中饭我们就尽量早点送去。”这位石梁镇派溪头村的低保户,如今有了新身份——“送餐员+养老管家”。这些年,陈勤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但他乐观向上,说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经身体评估、岗前培训,他成为一名爱心送餐员,还身兼“养老管家”。

  在黄茶村王铁佬家,他利索地帮老人摆好饭菜。王铁佬老人平时一个人生活,儿子在外打工。随着年龄渐长,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特别是眼睛模糊看不清,“吃饭难”成了老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陈勤在摸排过程中,了解到老人的实际困难,便第一时间给老人安排送餐到家,老人对餐食赞不绝口。近段时间和儿子视频通话时,他说原来自己烧,只能吃一碗饭,现在送餐到家,他能吃两碗,心情也跟着好起来,让儿子放心。

  “不仅送餐上门,我还要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烧热水、提醒他按时服用降压药,打扫屋内卫生……能帮就尽量多帮一些,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陈勤说。

  石梁镇负责民政养老工作的曾华宏相告,像陈勤这样的“养老管家”,石梁镇已有30名。他们身兼多职:送餐员、健康监测员、需求联络员,每周还要完成“四个一”,即一次问诊、一次清扫、一次用药提醒、一次需求记录。

  “我们希望给老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中午的一餐饭菜,更多的是给他们家的温暖。”石梁镇中心食堂负责人洪清华相告,“送餐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洪清华说,目前,送餐服务已覆盖黄茶村、中央方村等片区。

  石梁镇中央方村村民郑玉仙,常年一个人在家,行动不便,做饭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现在饭菜配送到家,还是热乎的,让老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他们既是送餐员,更是情感联络员。”洪清华相告,最快5分钟,最慢不超过20分钟就能将热乎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为近百位符合条件的低保老人和高龄长者提供免费、准时的午饭送餐服务,让石梁镇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养老“资源分散、服务难以触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幸福菜园”种出养老新滋味

  石梁镇中心食堂不仅是一个解决午餐的场所,更是传递关爱与温暖的重要载体。食堂后院,64岁的徐根海蹲在菜地里摘辣椒,“瞧这长势,够烧3天的辣椒炒肉。”

  为让老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保证食材新鲜与安全,食堂利用周边资源,开垦荒地用于种植蔬菜。

  这片约一亩的“共享菜园”,由低龄老人打理,两小时劳作可兑换3次餐食。徐根海是糖尿病患者,如今每日劳作后血糖稳定,精神头好了很多,“种的菜端上饭桌,成就感比啥都强。”

  食堂还推行“以菜换餐”,收购村民自种的蔬菜;招募70岁以下的健康老人参与保洁、分餐等轻量工作。石梁镇塘公村的周大妈,一边擦着食堂的桌子一边说:“每天干两小时,吃饭不花钱,还能锻炼身体。”“让老人被需要、有价值,才是养老服务的真谛。”洪清华说。

  “以菜换餐”“以工换餐”模式是一种新尝试,它增强了老人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让老人感受到自身价值,减少了“被照顾”的心理压力。接下来,洪清华要带领团队探索“幸福食堂+”模式,拓展服务对象,延伸“营养堂食”“上门送餐”等服务内容,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优质共享,让烟火气真正绘就“老有颐养”幸福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