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童伟强: 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为未来培育人才 2025年09月20日

  记者 郑丽芬/文 顾欣桐/摄

  衢州市新华小学创办于1965年,是衢州市首批名校。坐落于柯城区新河沿104号,紧邻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55名学生,围绕“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标,构建起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先后获评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相关育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记者:童校长您好!首先想请教您,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

  童伟强:在我看来,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要立足当下、思考未来,逆向设计,以终为始。

  记者:那您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童伟强:我总结了三个关键方面。第一是文化基础,这是学生成长的“根”,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后续的学习和实践都会受限;第二是社会参与能力,学生要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场景中,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三是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前人或旁人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审视、判断、辨析、规划与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记者:确实,当下的教育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学校也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有些家长担心,这些活动会不会影响孩子主科学习,您怎么看这种顾虑?

  童伟强:家长有这种担心很正常,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有类似想法。但随着课程改革和学校活动的推进,不少家长的顾虑已经慢慢化解了,这主要得益于家长对学校活动的深入了解。比如我们学校的“40分钟大课间”,它不是简单的跑操,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设计了6套不同的运动动作,既能让学生动起来,又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团队协作能力。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大课间里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还能提升综合能力,就会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还有20分钟小课间,也有两层作用:一是让学生充分运动、放松,通过游戏释放活力;二是让老师参与到游戏中,真正做到“蹲下来看孩子”。这不仅是理念上的要求,更要让老师在实践中感悟——只有和学生平等互动,才能真正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当家长看到这些活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后,自然就不会过分担心影响主科学习了。

  记者:我注意到学校有不少区域展示学生作品,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总是少数学生参与,内向、动手能力弱或不感兴趣的学生被边缘化”的情况?如何保障所有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童伟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把活动进行“分层设计”。一方面是基础性部分,面向全体学生,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班级实践、基础手工制作等,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素养,感受创作和实践的乐趣;另一方面是特长发展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创作、有特定兴趣或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如:参与“一米视角看校园——我的校园我做主”“一米视角看衢城——儿童有声路牌设计”等大型活动的策划,让孩子们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挥。

  我觉得,孩子的特长在没有表现为特长之前是“隐性”的,“潜在”的,只有在表现出来之后才能称之为特长。基于这一特点,小学教育首先是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才是培养学生的特长。更要开设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举个例子,前两年有位从教导主任岗位退下来的老师,当一年级班主任时,一开始很着急地跟我说“班里孩子一个特长都没有”。后来他试着让学生自愿报名展示写字作品,发现有个孩子参加过书法培训,但那时候孩子才上第一节课,写字水平其实不算突出。可这位老师还是把他的作品贴在教室墙上,经常鼓励他。现在这个孩子上四年级了,字写得非常好,我们学校门口石头上的“创玩”两个字,就是他写的。所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也是我们搭建这么多实践平台的原因。

  记者:刚刚您提到了“创玩”,我了解到这是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童伟强:新华小学就像一本“书”,在古城的西侧散发出教育的味道与文化的气息,这本书叫“创・玩”,“出版社”是新华小学,写书的人是新华小学的老师与学生,主要内容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他们每天都在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成长。

  “创・玩”课程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段持续升级、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最初,我们聚焦“超级百变”课程展开探索,在积累丰富经验后,进一步迭代提升,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创意与玩艺”课程。该项研究在2012年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改革一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二等奖,这是目前衢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更重要的是,“创意与玩艺”课程的教材已通过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在全省发行。杭州、金华、丽水等多个地市的学校都使用过这套教材,目前已更新至第二版,足见其普适性与实用性。课程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作品,会先思考“用什么材料”“怎么设计更合理”,这是充分动脑、激发创意的过程;然后动手制作,把想法变成现实,做到“动脑和动手紧密结合”。

  为了让学生的成果被看见、被认可,我们打造了“创玩长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长廊中时,成就感会格外强烈。

  另外,“创玩长廊”的作品并非固定不变,我们每年会更新四次——寒暑假结束后、“创玩周”落幕时、艺术节收尾的时候,都会换一批新作品。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有展示的机会,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的创意被埋没。后来我们基于同样的理念,建了“清廉长廊”和“红色长廊”,这些长廊都是师生一起设计、一起创作的,这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是文化育人的载体,让学生们在日常中就能接受文化熏陶,实现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