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全无小事 这些提醒要牢记
记者 郑丽芬
暑假来啦,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启欢乐时光啦?不过,在尽情玩耍的同时,可千万别忽视安全问题。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有关部门,梳理出暑假安全特别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溺水危险要远离
暑期酷热,游泳玩水成了孩子们消暑的热门选择。但是,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
“尽管再三提醒游泳安全,但是,自入夏以来,全国各地依然发生了多起溺水事件,溺水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衢州市教育局校园安全监管处处长陈喆告诉记者,每年5月份至10月份作为学生溺水工作的重要防护期,市教育局都会开展学生防溺水专项教育工作。
陈喆介绍,为做好暑假安全提醒,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学校利用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对学生重点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教师家访、家长会及家长微信群等途径加强家校沟通,邀请救援专家开展“防溺水讲堂”公益直播课,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在水域较多的区域进行巡查,多途径、多形式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溺水发生以后有两个常见误区。”浙江省防溺水爱心大使、衢州市游泳协会秘书长孙盘邦介绍,首先是手拉手结成手链式的施救,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手链式施救,一旦出现体力不支、脚掌打滑的情况,将有更多的人陷入险境。其次,倒背控水的救援方式。倒背控水可能会导致溺水者胃内容物排出,增加误吸入肺部的危险,这种情况甚至会耽误黄金抢救时间。
孙盘邦表示,淹溺的生存链就是预防、识别,尽快提供漂浮物,尽量脱离水面进行现场急救,同时拨打110、120。
“青少年不具备下水救人的能力,发现有人落水,应采取先呼救再智救的应对方法(如利用竹竿、绳索、漂浮物等)。”孙盘邦提醒,青少年要谨记不去陌生水域野泳,充分认识河、塘、水库等水域的危险性,主动学习自救技能和游泳技能。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游泳时尽量不要穿白色、浅蓝色和黑色的泳衣,这些颜色在水中的可见度欠佳,甚至会与环境混为一体,不易被察觉。推荐选择对比度强烈的荧光色系泳衣颜色,比如橙色、玫红色等。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行踪做到知去向、知归时、知同伴、知内容。
交通安全别大意
近日,我市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市区幸福家园小区附近发生一起车祸。起因是一辆轿车行驶至斑马线附近时未做到停车让行,而这名学生在骑自行车过斑马线时,也未做到下车推行,导致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无法快速反应,从而发生车祸。所幸救援及时,该学生无生命危险。
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发生的涉未成年人伤亡交通事故中,发生在暑期的事故占比超过全年总数的25%。
“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青少年违规骑行、随意横穿道路。此外,少数学生群体无证驾驶、飙车炸街等问题,叠加酒驾醉驾、疲劳驾驶等易肇事肇祸违法行为,也导致了暑期青少年安全出行风险的增大。”衢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政委杨建民说。
交管部门提醒,生活中的多个场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比如,小区停车场出入口是事故高发地,内部通道、转弯处常因车辆盲区暗藏危险,未成年人弯腰玩耍时极易被忽略;社区拐弯路段因绿化带、商铺等遮挡形成盲区,行人突然出现易引发“鬼探头”事故;老旧小区人车混行情况普遍,道路兼具通行与生活功能,人们安全意识容易降低,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守护未成年人出行安全,各方需共同行动。家长要教育孩子远离车辆盲区,不在停车场等危险区域玩耍,对于低龄儿童要牵牢看护,严格遵守规定,不让未满12岁的孩子骑自行车上路,同时管好车钥匙,带孩子骑行时双方都要佩戴头盔。驾驶人在启动、转弯时要仔细检查周边情况,在复杂路段减速鸣笛,开启低速警示音。未成年人自身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依照信号灯通行,切勿在车辆临近时横穿;骑行需达到法定年龄,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载人。
网络诈骗需警惕
记者从衢州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涉青少年电诈案件主要呈现四个特征:一是受害群体集中,中学生占比高达40%;二是诈骗手段多样,部分电诈手段的受害情况较为突出;三是网络渠道为主,所有案件均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四是假期高发明显,寒暑假期间月发案量较平时高出74%。
当前我市青少年面临的电诈案件主要有四类,分别是: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冒充公检法类诈骗;虚假购物类诈骗;复合型色情刷单诈骗。暑期是青少年电诈案件的高发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筑牢反诈防线。
首先,青少年在买卖游戏虚拟物品时需格外谨慎,进行网络购物应优先选择资质完备的大型平台,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落入诈骗陷阱。其次,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定期对孩子开展防诈骗教育,教导他们对陌生来电和好友申请保持警惕,一旦遇到自称公检法等公职人员要求转账、提供验证码等情况,应立即中止联系并报警。最后,广大青少年要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非法网站,谨慎点击不明链接,不安装非官方应用市场的APP,从自身做起,提高防诈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