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宣燕燕 徐金龙
最近,18岁的小谢(化名)的生活状态可谓跌宕起伏:反复胸痛、咳嗽多月一直用药不见好转,最后竟还咯出了鲜血。胸片检查更是发现肺部有阴影,不排除肺癌可能。再求诊至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经过医生剥茧抽丝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多了个肺”。目前,小谢已经顺利做完手术在家休养,笼罩在家人心里的阴霾终于散去。
18岁高三学生肺里面长了块东西
小谢的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这天清晨,提前到达诊间的呼吸内科主任胡军刚坐下,一位面色苍白、神情焦虑的母亲就推门走了进来,她关好门,走近胡主任并压低声音说:“医生,我是带我儿子过来看病的,他可能生肺癌了,我没告诉他,有什么情况您一会儿别当他面说,拜托了!”“好的,你让他进来吧。”虽然满是疑惑,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还是让胡军决定先看看患者再说。
小谢高高瘦瘦的还在读高三,半个来月前“感冒”之后就开始出现一阵阵的咳嗽、咳痰症状了,有些时候还会感觉左下胸部隐隐作痛。因为症状比较轻微,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而高三阶段学业繁重,小谢和母亲不敢有丝毫松懈,所以这件事也就没有引起关注,仅在药店里买了一些“消炎药、止咳化痰糖浆”等药物来治疗。
吃药一周后,上述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有一天,小谢在吃午饭时突然咯出来一口鲜血,这下可把母亲吓坏了,赶紧带着他到最近的医院就诊。社区医院给小谢拍了张胸片,发现他左下肺有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团块阴影,于是告知家长,孩子肺里面长了块东西,不排除肺癌的可能,建议带他到上级医院去看看,于是便出现了文中开头那一幕。
多学科会诊治疗,原来是肺隔离症
胡军耐心询问了小谢发病以来的所有可疑症状,并仔细阅读了他的胸片,发现他的左下肺靠近胸膜的位置确实有一个圆形的团块影,于是建议小谢去完善了胸部CT检查。CT影像结果出来,清楚地提示小谢的左下肺有一个3.5厘米×3.8厘米囊实性团块,周边还有些感染性渗出灶。咳嗽、胸痛、咯血、肺部肿块……似乎一切都在提示着这个花季少年罹患恶疾的不幸,但胡军觉得在没有拿到病理确诊依据前,一切皆有可能!他决定收小谢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入院后,呼吸内科团队针对小谢的病情进行了讨论分析。按照以往的诊疗经验,外周型的肺部肿块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取理想的组织学标本进行组织学确诊,是直接、可靠的诊疗手段,而小谢的病情似乎也符合这一条件,但这时胡军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从该患者的胸部影像学上来看,肺部肿块虽需考虑肺癌可能,但外周有类似囊性结构,与形态上较典型的肺癌组织还是有些差异,而且病灶与血管关系密切、血供丰富,贸然穿刺可能出血的风险较大,需谨慎制定方案。
“你们认为一个18岁无吸烟史的年轻小伙子,他患肺癌的风险到底有多高呢?我们看病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病灶,而忽视了患者这一主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甚至不同的性别都跟疾病息息相关,要综合地去看、去分析才能得到最正确的诊疗方案。”胡军提醒科室人员,要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之后,胡军邀请了医院放射科、病理科、胸外科、肿瘤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一起对小谢的病情进行了多学科讨论,为其制定了一套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案,并暂缓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小谢后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辅助检查,胸部血管造影重建提示肺部病灶内部血管密集、迂曲,且与主动脉关系密切。这时大家才感到一阵后怕,如果之前贸然进行了肺穿刺活检,那么出现大出血的风险极高,甚至会危及生命!而经皮肺超声检查也证实了囊性外膜的存在,使病灶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明显。随着检查结果一项项的反馈,一种少见病的影子逐渐浮出水面,罪魁祸首原来是它——肺隔离症!
明确诊断后,小谢转入衢州二院心胸外科进行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病灶已被完全切除,术中病理也证实了肺隔离症的诊断,术后恢复良好。幸好不是肺癌,幸好十八岁的天空没有蒙上阴影,幸好遇到了衢州二院这群医术精湛、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小谢和家人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