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聪琳 实习生 祝秋瑜 文/摄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当意象通过色彩、线条、材质等呈现时,人们将之称为“意象画”。
近日,以“意象造镜”为主题的中国意象表现绘画作品全国巡展开展,首站在衢州余东未来乡村举办。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一时间成为“意象”的秘境。
“触摸”不到意象,并不妨碍欣赏
“这看起来也不像一幅画呀。”这是展厅入口处作品《修复计划》收获最多的“评语”。在它不远处,是余东农民画转化成的文创产品,造型充实,内容易懂,两者截然不同。
《修复计划》由麻布、水泥、报纸等综合材料,堆砌在一平方米左右的平面上。一眼扫过,作品泛着陈旧气息,灰扑扑的。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旧报纸上画着一段路线,标注敦煌、张掖、酒泉等地点。有业内人士解读这幅作品的隐喻背后,是试图提示观者,所谓修复并非仅限于外在物象上的还原,而是以敦煌、龟兹传说等地理风物为线索,把壁画残像等传统文化符号互渗融通,催生出新的当代意象。
意象表现绘画主持人、浙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侯吉明为《修复计划》的作者,也是本次展览的发起者。这场展览参展作者28人,来自全国各地,皆为侯吉明意象表现绘画工作室成员。他们提供的50余件作品中,大部分都曾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的展览。
“我们有底气说,这是一场规格较高的艺术展览。”柯城区沟溪乡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冯一豪,曾就读于意表研修班,跟随侯吉明学习。他的作品《观沧海》和《空翠落亭影》也出现在展览上。前者曾获“新时代·新浙江”浙江省油画作品展学术奖(最高奖),后者入选“家园 乡情”古堰画乡首届全国风景油画双年展。
“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个工作室的成员,意象画作品也是千姿百态。”冯一豪解释,此展无论图式化符号表达还是意象表现,都隐含着个人审美在艺术形式上的塑造,也有针对东方艺术语境的思考显现出某种异化感。这无疑是对当下人感知、生存状态不同程度的异化思考,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参展作品中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有些是生活中最常态的元素。好不容易吃出的完整鱼骨,因染坏颜色而被人丢弃的布料,甚至一团麻绳、一捧塑料珠子,却可以表现出人与自然、与世界、与物的某种关联。这体现出创作者认识物,超越物,遊于物的创作思想,暗含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理念。
“意在其象,绘画本就不是复制,而是要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在展厅转悠时,冯一豪喜欢看到游客在作品前“发呆”,“尤其是一些小朋友,他们的观后感充满想象力。成年人一时看不懂的表达,孩子却能够心领神会。”然而,即使“触摸”不到意象,也不妨碍越来越多游客带着欣赏的目光,走进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
引进来,走出去, 诠释艺术遇见乡村的美好
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为何能“吸引”这样一场规格较高的展览落地?在展览开幕式上,侯吉明致辞说:“我之前就来过余东,实际感受到了真正的美丽乡村。这里充满诗情画意,是栖居的好地方。这里的未来乡村建设也走在时代的前列。”不少参展者表示,余东完美诠释了艺术遇见乡村的美好。伴随展览开幕,“中国意象表现绘画研创基地”“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实践基地”也落户余东。
余东因“画”闻名遐迩。余东农民笔下充满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的画作,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被诸多外国友人收藏。从“白天背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的艺术种子萌发,到余东村农民画文化产业生态摸索前行,在余东,能看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余东农民画频频走出衢州、走出浙江,甚至走出国门。同时,全国的著名艺术家和各类画展也被“请”进余东。2020年9月建成开馆的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成为一张“会客桌”。
“在这里,本地农民画家有机会跟专业画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全国各地画家聚集于此,也可以通过作品碰撞出‘火花’。”冯一豪说,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是交流的平台、展示的舞台,通过在此设立个人创作研学工作站或基地,余东也能与全国知名艺术家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我们希望能够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不断推动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建设中去,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大文化’格局。”冯一豪充满期待。作为首站,余东无疑为“意象造境”中国意象表现绘画作品全国巡展开了个好头。展览在衢州将持续至3月下旬。接下来,展览计划在洛阳、南京、南宁、深圳、杭州等城市举办。
本周末,不妨前往余东,感受意象之美吧。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开放时间:8:30—17:00。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期间,请广大市民坚持做好疫情自身防护工作。进馆时佩戴口罩、测体温,并出示健康码、行程卡、共富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