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年
“2022.02.22”,微信朋友圈中晒的都是“爱”的内容。把普通话的“2”读成“爱”,运用谐音手法,确实有趣。手头正阅读王世范先生的《衢州话》,用衢州话来读一下“2022”是“两千零念尼”。数字中的3个“2”有“两”“念”“尼”3个读音,是一字多音。
“2”是阿拉伯数字,写成汉字就是“二”,普通话读èr。衢州话里的“2”,它表个位数时,读音是“尼”。如“12”读“十尼”,“82”读“八十尼”;家中兄弟排行“老二”,称为“老尼”;单位里的“二把手”,称为“尼把手”;小时候农历“二月二”,这天母亲要炒玉米或黄豆等给我们吃,说是过“尼月尼”;去商店买一斤二两油,说是一斤“尼”两……
衢州话里的“2”,表十位数时,读音是“nian”,写成汉字是“廿”。如“20”读“廿”,“22”读“廿尼”,“28”读“廿八”,衢江廿里、江山廿八都,这两个地名都是例证。当然也可读为“尼十”,“尼十尼”“尼十八”。读“nian”相当于“尼十”两个音。
衢州话中的“2”什么情况下读“两”呢?一般情况下,它用于“百、千、万、亿”前面时,读音是“两”。如“200”“20000”,分别读“两百”“两万”。“2”用于一些量词前,习惯上写作“两”,当然也读“两”。两个人,不说“尼个人”;“两”尺布,不会说买“尼”尺布;2斤糖,就说买“两”斤糖。“尼”“两”有时也通用,如住二楼,有的说“尼楼”,也有说“两楼”。
“2”在乡下还有一些不同的读音,这里不再展开。衢州话里“2”为何读“尼”呢?衢州话里把“二”读为“尼”,其实是保留了古音。古时“er”是读“ni”的。衢州话里的“儿子”读“尼子”,“儿女”读为“尼那”;“耳朵”衢州话读为“尼朵”;唐代李益的《江南曲》是这样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在这诗中 “儿”与“期”是押韵的。诗中的“儿”字读音是“ni”,如读为““er”就不押韵了;“儿”的繁体字是“兒”,睨、鲵、霓、倪这些字都以“兒”作声傍,表读音,均读“ni”……这些都证明衢州话“二”读为“尼”是保留了古音。
衢州有俗言“二五不分”。从读音角度来看,是指“二”与“五”两字的读音也分不清。“五”衢州话读为“嗯”,“二”的音除了“尼”“念”“两”等音,还有读“嗯”音的。“二五不分”还是有点道理的。“一二三”读为“一嗯三”,“正月二月三月”读为“正月嗯月三月”。“二”读“嗯”,笔者小时候是常常听到的。衢州话“儿”也读为“嗯”,“生嗯还是生那?”(生儿还是生女?)这一例子也说明“二”读“嗯”,因为“二”“儿”普通话音相同。
因普通话的普及,衢州人口语中常常夹着普通话。小孩子开始跑步,大人喊“一二三”,这“二”就读“èr”。体育课拔河,拉拉队齐喊“一二三,一二三”等口号,“二”也是读“èr”。本来是很口语化的,却不读“尼”或“两”,这说明语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