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清水里,外壳墨绿,体型细长,它的全名叫清水螺蛳,开化人钟情于它的“青绿”,认为这是青山绿水的恩赐,便称其为青蛳。
从记事起,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清明粿刚下肚没几天,就想着集体去捡青蛳。那时候的夏天特别长,但谁也不怕热。饭后睡个把小时,起来后洗把脸,提起塑料水桶,戴上草帽,就浩浩荡荡出发了。捡青蛳的队伍里以妇女为主,当然也有小孩,小孩多半是打着旗号去玩水。
溪水清澈,水流平缓,大小石头交叠,低头看去,水底是明晃晃的黄,如琥珀,如流金,斑斓而耀眼。青蛳悠悠地躲在石头下面或石头缝隙里,自由吐纳,气定神闲。当然,最好的青蛳藏在最深的山里,深谷幽涧,是资深食客青睐的主场。他们懂得在夜间出没,跟上青蛳随气温下降而倾巢出动的习性,戴上自制的防水面罩,清水下的世界,一目了然,青蛳一个个被收入网内,是无法言语的满足感。
把青蛳带回家,养在水桶里,滴上几滴菜籽油,等一晚。第二天,塞干柴,热大锅,倒入菜籽油,加生姜大蒜,倒入青蛳,加清水,而后倒入料酒,加少许白糖、盐、鸡精、生抽、青红椒、葱段等,最后加入从菜园子里新摘的紫苏。
装盘,紫色、红色、墨绿、青黄,色如夏花,鲜香扑鼻。青蛳不同于普通的螺蛳,青蛳肉细,没有泥土味,肉质也更鲜美,吃青蛳就像嗑瓜子,越吃越停不下来。
夕阳西下,暑热褪去,搬出长短凳椅院内小坐。摆上一盘青蛳,轻吮闲聊,慢慢吃,慢慢吸,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开化青蛳,是开化人追求心清气正的精神图腾,夏天一到,只此“青绿”在舌尖。它在岁月的历练与淘洗中,成就了家乡味道的外溢。
(郑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