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产妇子宫巨大肌瘤,“去”还是“留”? 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成功将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剥除术合二为一 2022年07月12日

  记者 徐佩 通讯员 姚有睿

  前不久,二胎妈妈胡女士在衢州市妇幼保健院产检时发现有子宫肌瘤,住院后磁共振检查显示该肌瘤增至巨大,直径达12厘米。胡女士向医生提出在剖宫产时“顺便”摘除肌瘤的请求。面对难题,医院组织多科室会诊研究,做好充分准备后,手术团队成功将两次手术“合二为一”,胡女士仅经一次手术就顺利分娩且摘除了子宫肌瘤。

  手术风险高,多科讨论制定方案

  今年6月中旬,43岁的胡女士在怀孕37周时感觉下腹坠胀,产检发现子宫后壁宫颈处形成了不小的肌瘤,这着实让她备感焦虑,一直希望能安全摘除肌瘤。但在多家医院检查时,由于手术当中存在大出血风险,她并没有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

  胡女士抱着期待来到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由于磁共振在检查肌瘤与周边组织关系上的多维度优势,产科副主任医师陶恬阗建议她进行该项检查,其结果表明子宫肌瘤直径已增大至12厘米。

  面对妊娠期的子宫肌瘤,目前更多采用分两次手术的传统方法处理,即先实施剖宫产手术或分娩,再择期行子宫肌瘤剥除术。而胡女士希望能通过一次手术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以求减少创伤并节约费用。

  得知患者诉求后,医院立刻积极响应。因该患者肌瘤位置特殊且体积巨大,市妇幼保健院医务处立即组织产科、妇科、麻醉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对胡女士病情进行多科疑难病例讨论,力争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其意愿。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流产史、胎盘粘连史,要在剖宫产手术的同时摘除如此巨大的子宫肌瘤,将使胡女士面临很高的产时、产后大出血风险。各科室专家围绕胡女士病情展开讨论,详尽研判了传统方法与创新方式的利弊。在充分评估了肌瘤的位置、肌瘤与胎儿的关系,对胡女士的病情、手术风险、应对方案等进行全面分析后,各位专家决定进行创新尝试,对胡女士同时进行剖宫产术和宫后壁肌瘤剥除术,并在术中开展自体血回输和中心静脉置管,增强手术安全保障。

  术中自体血回输,为医生手术添底气

  “自体血回输,是用血液回收机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起来,经过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输回患者的体内。”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朱秋敏介绍。产妇的自体血回输又具有特殊性,由于其血液内可能带有羊水,所以对净化过程要求更高,需要经过两道过滤才能回输到体内。“自体血回输一方面保障了患者手术安全,另一方面减少了输血需求压力,为我们医生进行手术增加了底气。”

  经过各项术前准备,朱秋敏与陶恬阗医师主刀,为胡女士行全麻下的剖宫产+子宫后壁肌瘤剥除术。在顺利娩出宝宝后,区别于会在子宫上留下两处长约十厘米的疤痕的传统方法,医生从剖宫产的切口处进入子宫,从子宫腔内部的粘膜层一点点完整摘除了子宫肌瘤,将创伤控制在最低程度,在子宫表面仅留下一处疤痕。创伤的减少大大降低了术后肠粘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胡女士的期望得到了最佳实现。

  术后第一天下午,胡女士病情稳定,转入了普通病房,术后第六天母子平安出院。

  子宫肌瘤很常见,定期体检是关键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很多患者没有症状,大部分通过体检查出。而随着辅助检查手段不断精进,子宫肌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女性患者大可不必‘谈肌瘤色变’。如果肌瘤较小,没有症状,那就无需手术,3个月至半年做一次检查,随时观察即可,有的患者终身都不会出现症状。”朱秋敏介绍,“另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解尿异常,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子宫肌瘤如果过大,也会压迫膀胱、输尿管和直肠,导致尿频、尿急、便秘等。”

  朱秋敏建议,如果有不适症状,患者应该尽快就医,让专业医生来评估病情。医生会结合患者各方面情况,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