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林志贞
5月26日,在常山县人民医院高压氧舱,脑外伤患者孙大叔第十次进舱里吸氧。此时,舱内稳压吸氧的进程已经过半。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靠在沙发上的孙大叔非常配合,头上的面罩一次也没被取下。操控台玻璃转子流量计上属于他的那个接口,小钢珠随着他的呼吸有节奏地上下翻动。再看坐在边上陪他进舱的老伴,甚至也难得地打起了瞌睡。
舱外的我们,都不由得为孙大叔的表现而高兴。要知道,前些时候刚入舱吸氧的孙大叔与此刻相比,变化可太大了。一个月之前,工地上干活的孙大叔因意外从一米多高处摔倒在地。这一摔,不仅摔断了孙大叔的数节脊椎、数根肋骨,还摔伤了他的头部,血肿从硬膜下到蛛网膜下。好在抢救及时,历经开颅去血肿、去骨瓣减压等手术的孙大叔,在生死路上终于闯关成功,活了下来。
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家人们送孙大叔进高压氧舱吸氧。彼时的孙大叔,配合性极不稳定,犹如一个爱闹脾气的三岁孩子。面罩戴上吸不过三分钟就被他一把捋下,任凭怎么劝说都不为所动,拒绝得彻底。我们担心他影响同舱的其他患者,也担心他在氧舱封闭的环境里待不住,不仅给他单独操舱,而且还控制压力和时间。所喜的是,尽管开始时不甚配合,但孙大叔的进步还是肉眼可见。他一天比一天配合得好,面罩被取下的次数也在变少。我们把他在氧舱里的表现都记录了下来:入舱第一天,总共吸氧不到二十分钟,取下面罩超过10次,还和老伴争执了10次;入舱第二天,面罩被取下8次;入舱第五天,配合较好,面罩拿下5次;5月5日,入舱第七次,面罩取下3次;5月9日,入舱第九次,面罩取下0次。本子上记录的数字越来越小,说明孙大叔吸氧的配合程度越来越好。孙大叔的进步还不仅于此,他的沟通能力也渐趋正常,不仅能理解旁人的言语,而且对答反应也不再迟钝。看着孙大叔一点一滴的进步,每天陪着进舱的老伴也不由开心地笑了。
据高压氧负责人吴发荣医生介绍,高压氧用于治疗颅脑外伤的患者相对来说效果较好。中型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常具有较多的合并症,比如出现明显的运动、感觉、语言、记忆功能障碍,伴有出现脑水肿、脑出血、癫痫等各种情况。患者在积极有效治疗的同时,若能配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促进脑组织新陈代谢,有效降低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