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峥嵘岁月奋斗无悔 他们记忆中的“老红会医院” 2023年05月31日

  记者 徐佩 通讯员 姜丽 文/摄

  “护士,我想挂个眼科专家的号,上午还有吗?”“医生,我孩子一直肚子痛,怎么回事呀?”“这些药你先吃着,下周再过来复查。”“我扶着您,住院往这边走。”……

  自3月12日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坊门街院区(老红会医院)重新全面恢复医疗和急救功能以来,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各诊室内外秩序井然,焕发出往日的勃勃生机。

  衢州二院坊门街院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代代医者在这里行仁爱之术,解百姓疾苦,成就了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如今,仍有许多的名医、良医在这里持续奋斗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眼中的“红会医院”。

  【余晓峰】 筚路蓝缕一路歌

  衢州二院坊门街院区的前身是解放初期的“衢县中西医联合医院”,之后改称衢县红十字会医院(红会医院)。1986年,又改称为衢县人民医院。2013年,医院主体迁至衢江区,开启了“一院两址”运行模式,此地成为衢州二院坊门街院区。

  余晓峰是衢州二院原党委书记、院长。1987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衢县人民医院外科,两年后转入大五官科。

  在余晓峰的记忆中,当时的红会医院是一家深藏在坊门街市井小巷中的小医院,医院门面虽朝着坊门街,但来来往往的街头小贩和热闹的人群常常把它遮掩,有时候人们很难寻到大门在哪里。医院科室也不完善,眼科、五官科都被归并在一起,眼科医生包括他在内只有两位,没有独立的诊室。

  1988年,医院领导把眼科和五官科分设开来,当时转到眼科的只有余晓峰和章雅芳两位医生。1989年,章雅芳调离医院去了北方,眼科的医生就剩下了余晓峰一人。正处在起步阶段的眼科,重任一下子全落在了余晓峰身上。尽管如此,余晓峰还是“承包”了眼科的所有门诊、查房及制作棉签、纱布和消毒乃至手术等工作,当时的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方法不比现在,手术所花费的时间很长,余晓峰经常为了一台手术一个大半天就泡在手术室里,因为没有人顶替,他甚至创下了连续83天上班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虽然条件艰苦,但医院领导培养人才、发展学科的决心坚定。1992年,医院派余晓峰前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修学习。1994年,医院任命余晓峰为眼科主任。经过几十年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余晓峰将一个只有一两人的小科室逐渐发展为在本区域综合实力不俗的眼科中心。2019年,经衢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衢州市眼科医院揭牌成立,余晓峰兼任院长,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始终不忘医者初心,以身作则,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

  老红会医院在衢州百姓心中一直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认可度,但因受坊门街拆迁改造等影响,医院面积逐渐缩小,被束缚在老城区坊门街一角,已无法施展开手脚。2013年,余晓峰被任命为医院院长。刚上任的他,面临的主要大事就是医院搬迁和发展。他肩挑重任,带领全院干部职工找问题、寻良策、谋发展。为做好新老院区住院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搬迁工作,余晓峰几乎没有一天在家好好休息过,全身心扑在新院区筹备、多部门协调、患者搬迁等工作上。2014年5月,医院完成门诊和住院病房的搬迁工作,自此,“一院两址”模式全面运行,医院迈上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

  【周 云】   旧平房里的名医

  周云,衢州二院原副院长,中医科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大学”)的他第一次踏入这家医院时,这里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床位紧缺,“当时新的门诊楼正在建造,门诊诊室被设置在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平房里,环境比较差。”

  可让周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环境简陋,但患者络绎不绝。那时,挂号大厅里常常人满为患,甚至是在半夜里,医院门口都坐着来自四方八乡的求医者。“大家都是冲着名医来的。”周云说。

  医院创建之初,就有着龚香圃(“六一子”)、江钟灵、叶伯敬等一批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名中医。经过前期的发展,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医院不断引进人才,并有计划地选送各科卫技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大大提高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涌现出了赵元华、张玉恢、曾一郎等一批劳模和名医。

  周云作为初来乍到的新医生,曾跟着张玉恢学中医,跟着曾一郎学西医,“那时血吸虫性肝炎的患者很多,医院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好了很多患者,渐渐地将名声打了出去,来就诊的人越来越多。”之后,医院征用了附近的一间旅馆作为肝病科病房,满足了当时患者的就诊需求。

  如今的周云也成了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他每周三在坊门街院区坐诊,老患者就爱找他。家住衢江区廿里镇的肝硬化患者洪老先生,他从二三十年前就找周云看病,至今一月复诊一次,“周医生好,人好、医术好,我每次过来都会提前给他打电话,我们都处成朋友啦!”

  如今,坊门街院区原先的平房已经发展成了门诊楼,并有住院楼、急诊楼等,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改进。但不变的是,这里依然“卧虎藏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衢州二院的名医专家们定期坐诊,为百姓排解疾病之苦。

  【徐泉平】 难忘当年奋斗时

  放射科作为医院主要的医技科室之一,是医院医疗技术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衢州二院放射科前主任徐泉平介绍,衢州二院放射科拥有大型设备20余台,医技人员40多位,平均每天要为600多位患者提供检查与诊断服务。

  可在1987年,徐泉平刚调到医院时,放射科只有一台透视机和一台小型的拍片机。直到1996年,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机。

  2006年,正是医院发展壮大时,当时放射科人员紧缺,人才引进困难,医院将当时的业务骨干徐泉平送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学习进修。学成归来后,医院将放射科主任的重担交给了他。2011年,医院争创二级甲等医院,徐泉平又被派往浙大二院进修学习。他努力学习浙大二院的管理方式、专业技术和相关经验,6个月后,他学成归来,将这些经验整理成册,根据医院自身实际,完善放射科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并组织科室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提高专业技能。2012年,科室被医院评为“创等级医院优秀团队”。

  徐泉平介绍,近年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团队不懈的努力下,衢州二院放射科频频“出圈”。2019年,科室在浙江省影像和诊断质量评比活动中获得磁共振影像质量控制十佳单位、CT影像质量控制十佳单位,2021年在衢州市胸部疑难病例读片竞赛中获个人和团体一等奖。

  如今,衢州二院总院与各医共体分院、坊门街院区都已实现医学影像互联共享。患者在坊门街院区拍的片子将实时上传至系统,徐泉平在衢州二院总院也能进行审片并出具诊断报告。“碰到疑难病例,我们会及时在线上组织会诊,必要时也会邀请浙大二院的专家一起指导审片。”徐泉平说,坊门街院区放射科与衢州二院总院已经实现同质化管理,科室将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医以济世,惠民苍生。历经世事变迁,衢州二院坊门街院区(老红会医院)跨过60多年的岁月沉浮,始终以悬壶济世的情怀立足于这片老旧的土地上。医者付出,百姓记恩,他们细数一代代老医者的大家风范,盘点医院发展的件件大事,也始终相信,坊门街院区会赓续医者事业,始终为百姓健康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