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录取通知书以开化纸为载体,凝结科学人文与艺术 一纸千年,再添新意 2023年06月29日

  记者 汪晨云 图片均为资料图

  以“复旦蓝”为整体色调,雅致的手写小楷字为正文,近日,以开化纸为载体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受到了颇多关注,“寿达千年”的开化纸再次成为大众的焦点。

  开化纸为什么会出现在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主任黄宏健近日接到了不少咨询和采访电话。“很多人来问我开化纸的事,这对我们来说,是件特别荣幸的事,也是宝贵的宣传机会。”6月26日,黄宏健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漫漫“寻纸”之路

  开化纸诞生于开化县,最早出现于明末,因纸张细腻洁白、薄中见韧,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皇冠上的明珠”。

  开化纸最为流行的时期是在清代。据记载,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被视为精美书籍的标签。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内务府刻书处——武英殿曾大量使用开化纸刻印书籍,因其纸质的特殊性,被称为“清代书籍刻印的楷模”。现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库全书》便是用开化纸抄写,至今仍未褪色。由此可以推断,开化纸在中国印刷史、文献史上颇具盛名。

  然而,这种高超的造纸技艺并未得以传承和发扬。清中叶以后战乱频发,纸槽荒圮,工匠流亡,加之核心原料逐渐枯竭,工艺随之失传,这也导致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开化人都未听说过开化纸,黄宏健就是其中之一。

  十余年前,黄宏健在开化县华埠镇经营一家饭馆,一次在招呼客人时无意听说了开化纸。“开化以前还造纸吗?”他忍不住追问下去,店里的客人笑着告诉他,开化纸可是国宝。

  或是出于情怀,或是想以此谋生,黄宏健走上了“寻纸”的道路。本以为自己打小跟着外婆认识过不少植物,寻找造纸原料并不难,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想象的简单,他的“寻纸”之路更像是“一张白纸”,毫无头绪。而关于开化纸的制作技法,也几乎没有文献可以查询到。

  复旦专家让“复活”转机

  黄宏健四处奔走,偶然得知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开化每年都有人采摘荛花。村里的老人们说,荛花最早是用来造银票的。查阅资料后,黄宏健终于发现,荛花正是制作开化纸的主要原料,其制成的纸张能防虫蛀,不易被损坏。

  对于“复活”开化纸来说,发现原料仅是第一步,之后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不一定能成功。

  转机源于2016年,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介入。

  古籍承载着造纸与印刷两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见证。然而,现今大多数国家都在把日本和纸作为纸质文物的修复用纸。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专家们认为,我国急需开发一种既能代表传统工艺,又能起到文物修复作用的纸质。

  在开化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开化纸进入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团队的视野。

  2016年,“开化纸研究院士工作站”成立,更多专业人士加入了“复活”开化纸的队伍,黄宏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为了加快研究进度,他隔段时间就会跑一趟复旦大学,把最新出品的试验纸样拿给专家们检测分析,然后做下一步调试。

  2017年底,检测数据显示,最新一批纸样的理化指标已接近古纸水平,其纸张保存寿命可达千年以上。这样一来,失传已久的开化纸工艺终于“复活”。

  “复活”后的开化纸采用的是皮料纤维,在制作工艺上又与皮纸有所不同。纸质轻薄柔韧、洁白如玉,不仅适合古籍修复、书画创作,且可用于印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标准。

  老传统擦出新火花

  “复活”后的开化纸在多个领域都有了用武之地,也开始在各大展览中登台亮相。

  2019年5月,由开化纸印制的雕版凹印作品《帆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邮展上展出,为中国传统手工造纸走上国际舞台实现了“零的突破”;2021年8月,“百年党庆中国印记”开化纸艺术作品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吸引了不少群众参观;今年3月,苏州博物馆内展出“24节气乔麦版画”,其二十四节气实景图采用的也是开化纸。

  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在开化纸已初具规模,可以批量制作。今年,新版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使用了开化纸,加以书法家书写的正文,使录取通知书更像是集“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艺术品。

  “录取通知书中能使用开化纸,既是复旦大学对我们开化纸的认可,也是我们双方合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黄宏健说,此次开化纸被运用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今后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开化纸也将被一批年轻人所了解。黄宏健正计划着,将开化纸的市场从原来针对绘画、书法的专业市场拓展到大众市场,通过开发潮流的文创产品,使开化纸走进更多年轻群体中,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今年我们计划推出版画作品《龙抬头》,同时还在开发开化纸的版画盲盒,让‘纸寿千年’的开化纸在传统和创新上碰撞出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