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星
清湖,坐落于江山港之畔,北距江山县治约7.5公里。清湖码头,因上游得两河交汇,常年水位较高,其下游船只上可行至此,再上则因水浅而难以行船。已故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生前曾说过:要了解江山古道文化,必须从清湖码头开始;要了解中国走出去的文化,也必须从清湖码头开始,因为清湖码头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咽喉要地。
那么,古时候的清湖码头有怎样的辉煌历史,又是如何成为古道文化高地的?
古道明珠 商贸政经通连古今中外
有资料显示,从清湖街道的乐意村龟山(现江山市清湖高级中学)、航山、庙山等九处发掘到了古代陶片,经专家鉴定,这些陶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另据考古证明,清湖在三千多年前就初具码头规模。历史久远,是清湖码头的优势。
唐乾符五年(878),黄巢率军二十万,以清湖码头为起点,向南至福建建瓯,全程七百里,三个月间,刊山伐道,开拓出一条古道,史称仙霞古道。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条悠久的“共富”之路。从此,清湖码头商路开通,由此引出沿路的商业、手工业、劳务业(十万挑夫走古道),为清湖的古代繁华打下基础。
到了宋代,清湖的繁华更进一层。
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清湖码头和仙霞古道就成了“外通福建里通京”的主要官道。随着泉州出海口岸的开发,清湖码头不仅成为了南北货物交流运输的重要商道之节点,而且还是一条联系陆海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黄金通道,曾被誉为海上丝路的“陆上明珠”。
《浙江通志》中有关于仙霞古道的记载,“史浩帅闽,甃以石路”。南宋时期,仙霞古道修通连接清湖码头后,宣告了浙闽水陆交通的开启。
元代,清湖有过江山丽坦周氏后裔周显六义捐五十船粮助义军的豪举。
明朝洪武年间,因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原有东南海路受到限制,内陆交通便得到了长足发展。明朝隆庆年间,允许东南赴海外通商,掀起了海上丝绸之路新高潮。以泉州为中心,清湖码头、仙霞古道与钱塘江、闽江一起,组成了东南海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运输线,古道沿线及浙、闽、赣等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经仙霞古道源源不断地输向东南沿海港口。
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传世之作《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也就是说,溯钱塘江而上的行人,要在清湖码头转为旱路,才能入闽;从福建方向来的旅客,也要在清湖码头上船,才能前往钱塘江中下游。
明清两代,清湖码头达到古代繁荣辉煌的顶峰,日日三千船筏,沿路之上,天天十万挑夫不绝于路。南通福建泉州、福州,西达江西诸地。商路之上,一片繁华盖县城。
民国二十年(1931)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这样记载:“清湖镇,在浙江江山县南十五里。为浙闽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官置浮梁,以济行旅。商务为全县中心,繁盛胜于县城。江西玉山、广丰两县,旧皆在此办货。”
文化璀璨 儒学文学熔于一炉
著名诗人杨万里数次到过江山,到过清湖,写下了《晨炊江山县驿》《过景星山,山顶一石立,又名突星山》等诗篇。
这里有大儒徐存。徐存,字逸平,师事理学家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初拒秦桧多次征召,隐居于此办南塘书院,门下弟子先后千余人,多有理学名士。徐存与朱熹(1130一1200)多有往来。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朱熹多次拜访徐存。第一次是朱熹十九岁考取进士之时,特地到清湖拜访徐存。二十年后,朱熹又到清湖重访,可惜故人已病逝,于是提笔写诗纪念,其诗为《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
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
山如龟背厚,地与马鞍连。
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
青松似相识,无语重凄然。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经清湖。第三次是1630年,他写道:“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清)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
清代名臣林则徐四经清湖码头,均有日记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9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过清湖,并攻打下历史上著名的清湖码头,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在清湖岭头脚下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毛三泰是个做手工面条的生意人,看到红军大队人马路过,虽然衣着破烂,但对百姓秋毫无犯,官兵之间平等。这让他豁然间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中国的美好明天。那时,他的大儿子出生没几天,正愁不知取何名为好,听到红军之间互称同志,干脆把自己的新生儿取名为“同志”。他还把自家大门匾额方框内的“紫气东来”更名为“朝气东来”,预示中国的希望在东方,在这群衣着破烂的红军身上。
俱往矣,如今的清湖码头,已步入全国未来乡村的样板行列,当年的繁华在重现之中。对清湖文化的研究,也备受各方重视,多有成果出炉,既是对文化的发掘、弘扬,也是留住乡愁之举,并助推当地文旅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