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徐淑芳 廖新
无法忘却的痛楚
杨金珠出生在常山县原二都桥乡二都桥村山背岭自然村(现为二都桥工业园区)。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好吃懒做,还染上抽大烟的恶习。一旦犯烟瘾,她父亲就精神恍惚,脾气暴躁,甚至动手打人。
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当时带着年仅6岁的杨金珠改嫁到十里山村生活。为生存,6岁的杨金珠成为周塘村一户人家的童养媳。16岁结婚后,她在夫家受尽虐待,21岁那年她毅然改嫁到钳口乡五联大队(现天马街道五联村),丈夫王火贵比她大7岁。两人先后生养4儿2女。
采访间隙,记者意外发现老人的脚看上去很短,而且脚背很高,“老人是有缠足吗”。王金良相告,受传统思想影响,母亲从8岁开始缠足。“刚开始绑布带的时候,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老人边说边拉起裤脚给记者看,眼里噙满泪水,让记者内心不由得涌起一股莫名的心酸。
据史料记载,缠足就是用长布带把四个脚趾强行扭曲绑在一起,布带扎得越多,裹得效果越好,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以此来阻止脚趾骨骼的正常生长。民间用“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来形容缠足带给女性一生的痛楚。
村里的“对外接待员”
上世纪70年代,经常有知青到五联大队开展劳动锻炼,知青们在当地劳动锻炼至少要1年,长的好几年。为方便开展工作,五联大队大队长就把知青们安置在杨金珠家。
“家里最多的时候,有十来个人吃饭。”王金良当年10多岁,他回忆道,“一个房间里铺6张床,每张床上睡2人。”
就这样,杨金珠家里成了当时大队定点招待知青的“家庭旅店”,后来又先后招待过五联小学筹备团队、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团队等。
按规定,每位知青每天要上交1斤二两半的粮票和1毛五分钱,但经常会出现米不够吃的情况,大半夜家里还得去借米。为改善伙食,王火贵会到村边的溪里抓鱼虾。“没有油,把剖好的鱼放到清水里煮一锅汤,端上桌,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杨金珠说,那时能吃到河里的鱼虾,简直就是美味佳肴。
“其实,知青们交的补贴根本不够日常开销。”王金良相告,但母亲说,无论如何要把他们招待好。多年来,杨金珠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杨金珠待人如己,让知青们有了家的感觉,后来被推荐担任五联大队妇女代表。“母亲气量很大,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亏待别人。”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兄弟姐妹。
为贴补家用,杨金珠在忙完家务后,做起了纳鞋底的活。
“纳一双鞋可以换取1斤米。”王金良相告,“最多的时候,母亲一天能做8双,经常熬夜到晚上12点。”
杨金珠干活利索,深受雇主喜欢。
后来,杨金珠又帮人加工手工荞麦扇,凭着灵巧的双手与贤惠持家的优良品德,在周边村小有名气。
乐于助人暖乡邻
“父亲和母亲,一直以来和睦相处。”王金良感慨地说,当时,村里每家每户的劳力都要去生产队赚工分。五联大队考虑到杨金珠有缠足不能下地干农活的实际情况,就让她在家操持“家庭旅店”事务。
1981年,五联大队开始实施分田到户。王火贵夫妇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作为大队里的妇女代表,杨金珠处处为大家作表率。遇到夫妻或邻里矛盾,她会苦口婆心地劝说直至双方握手言和。
杨金珠虽然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性格随和,与家里长辈、邻里相处融洽,乐于助人且从不与人斤斤计较。
那时,农村会有霍乱、天花等突发疾病。杨金珠从年轻时便摸索出了一些民间辅助偏方如“烧灯花疗法”。她将艾绒裹于针尾,通过热力和药力的作用,通过针刺经脉,把其中的“地气”激发出来,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少乡邻因此受惠。
一旁陪同记者采访的五联村村委黄太春说:“我5岁时身上长脓包,就是杨金珠用烧灯花的方法辅助治好的。”
近日,记者来到常山县天马街道五联村杨金珠的住处,老人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花布长袖衫,坐在靠背椅上,满头齐肩银短发(如图),看到有人进门,她还远远地挥手打招呼。
104岁的杨金珠目前和她的第三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当天,大儿子王金良给老人买了她爱吃的香蕉、蛋黄派及其他糕点。
杨金珠生活作息规律,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她不玩麻将,不爱看电视,有空喜欢和邻居玩扑克。“前几天,隔壁邻居还特地陪母亲玩了2个多小时扑克。”王金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