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救灾抗疫总指挥赵抃 2024年09月26日

  叶美峰

  从古至今,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息。进入新世纪以来,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H1N1甲型流感、新冠病毒等接连暴发,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击疫情尚且不易,古人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千年之前,北宋赵抃在越州抗疫救灾的事迹令人称道。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身后追赠太子少师,谥“清献”。历史上的赵抃,既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铁面御史”,也是善于治理一方的清官能吏,事迹流传千古。他一生多次临危受命,均能力挽狂澜、不辱使命。特别是他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显示出高超的治理能力和危机处理水平,被后世誉为“千古官守第一、千古治行第一”。

  宋熙宁八年(1075)夏,两浙路连遭旱灾、蝗灾,次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又疯狂来袭。《宋史》记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其中尤以越州(今浙江绍兴)为甚,震动朝野。当此危难之时,67岁高龄的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抃被派至越州一线主管救灾抗疫。赵抃上任后,指挥若定,应对有方,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很快安定了人心, 将这场灾难的后果降到了最低程度。

  宋元丰二年(1079),“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经过实地考察,写下《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记述了赵抃作为总指挥,亲临一线救灾抗疫的全过程,并高度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世”。赵抃救灾抗疫的经验,主要表现有以下:

  1

  心中有数,调研有方

  赵抃到越州上任伊始,一口气连提了7个问题:1、具体到乡,有多少地方遭灾?2、具体到户,有多少家尚能“自食(有粮)”?3、具体到人,有多少需要官府救济的人口?4、具体到项目,有多少可雇佣民工以修建沟渠堤防?5、具体到钱粮,官府有多少资源可供调度?6、具体到斤石,有多少富户的粮食可供征募?7、具体到机构单位,寺庙、道观和学校等处的存粮还有多少?他要求越州下属各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既要做好各地灾情呈文上报,并做好救灾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处罚措施,避免下属官员不作为、乱作为。

  通过数字责任制的落实,赵抃迅速掌握越州灾情的第一手信息。经初步统计,越州全域孤寡衰老、疾病贫弱、不能自给的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依照以往惯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只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可以了。然而,赵抃征集富户人家募捐以及僧人、道士多余的粮米,共得四万八千多石。这既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赈灾压力,也为赵抃之后的救灾抗疫举措奠定了基础。

  2

  肩上有责,统筹有序

  赵抃在摸清人口和存粮底数的基础上,提出定时定量定点领取救灾抗疫物资的方案,既避免失序哄抢、损失浪费,又防止引发新的不公和骚乱。

  首先是定量。赵抃规定,成人每日救济一升粮,儿童减半。如此既控制了派发的节奏,也有利于维持秩序。其次是定时。男女隔日分领,但每次可领两日口粮。如此既避免领取时拥堵,防止相互踩踏,又增加了百姓“手有余粮”的安全感。最后是定点。考虑到百姓分散在十里八乡,为此赵抃合理布局发放网点,共设置了57个发粮点,以便各处就近取粮。同时伴有一道人性化的指令:居民凡享官府救济,必在本地领取。离开家乡者,不得领取救济粮。以此限制人口流动,避免造成疾病传播蔓延。赵抃还考虑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人数不足,便选用不在现职而寓居本地的官吏,以粮代俸,让他们协助发粮。在赵抃的周密安排下,越州灾情形势立马得到控制,乱象得以平复。

  3

  手中有策,应对有力

  仅靠定时定量定点发放救济物资,只能救一时之急,而非长远之策。为此,赵抃打出了一套救灾抗疫复工“组合拳”,从而使越州疫情得到根本性扭转。

  一是专门开设隔离医院。由官府设立“病坊”(类似今天的隔离点或方舱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聘请医生和懂医术的僧人专门负责照顾感染疾病的百姓。凡是病死者,各地就地进行掩埋,从而避免瘟疫扩散。

  二是组织开展“以工代赈”。安排难民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共费工三万八千个,折合成劳动量发给工钱,再给他们两倍的粮食。《宋史》记载,“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故越人虽饥而不怨。”

  三是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方面,告诫富人不能将粮食等救助物资囤积居奇,确保市场供应充足。另一方面,调出官库储备粮五万二千余石,设置十八处卖粮点,低价卖给百姓,从而平抑米价。待米价相对稳定后,出台规定,“在越州境内,粮食随行就市,州府不再限价。”各地粮商纷至沓来,一时间越州境内米积成山,米价甚至比灾前更低。

  四是建立政府信用保障兜底机制。对于有能力恢复生产而缺钱的难民,由官府劝告富户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4

  脚下有土,担当有为

  救灾如救火,很多突发事件容不得层层请示,环环报批。基层官员最了解实情,但面对抗疫重任,担心稍有不慎就引来大祸,以至于工作中束手束脚。针对上述情况,“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对于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抃一概独立担当责任,不推卸责任给下属官员。有提出建议的,只要有利于战胜灾情,就立即施行。此外,遇到法条不合时宜之处,赵抃结合实际予以突破。如按照当时法令,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3个月就应停止。赵抃鉴于越州当年灾情尤为严重,特许发放5个月救济粮。宋代的御史言官制度较为成熟,赵抃的上述举措虽一心为民,但若遇御史言官弹劾问责,轻则罢官削职,重则入狱处刑。面对极高的“丢乌纱帽”风险,赵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抗疫期间,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日从早到晚,未敢稍有懈怠。病人医药、饮食的开销,很多由赵抃自己掏钱支付。正是在赵抃的引领带动下,越州百姓认为自己有了依靠和归宿,纷纷欣然出力。越州官民携手同心, 形成合力,最终战胜巨大困难,打赢了这场救灾抗疫攻坚战。

  赵抃去世后,大文豪苏轼奉旨撰写了《赵清献公神道碑》。碑文中,苏轼这样评价赵抃,“盖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 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