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年 用一万多个零件 按1∶87比例复刻 衢州小伙打造微缩版“铁路杭州站” 2025年09月08日

  记者 郑丽芬 通讯员 黄雅沁

  近日,杭州市滨江区拓森科技园的一间普通工作室里,一座按1∶87比例复刻的“铁路杭州站”(以下简称“城站”)沙盘悄然走红。这座微缩版“城站”包括9个站台、14条轨道、完整的廊桥与候车室,甚至连站台上的每一根柱子都得到了精致的还原。而打造这个沙盘的,是31岁的江山小伙子王哲。他耗时两年,用一万多个零件,将对城站的记忆,一点一滴堆砌成了触手可及的实景。

  江山铁轨旁埋下的“火车梦”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铁路边,爷爷经常带我去看火车,绿皮车在铁轨上行驶的声音总是回荡在耳边。”王哲说,“当时觉得火车好神奇,能载着人去很远的地方。”

  自那时起,王哲对火车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在小学时期,他用硬纸板剪火车车厢,用蜡笔涂上颜色,在课桌上搭“轨道”玩;中学时,他攒下零花钱收藏便宜的火车模型摆在课桌边。王哲说,对他而言,火车模型不是玩具,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毕业后到杭州工作,只要有空,他就带着相机往能看到火车的地方“钻”。“看着火车往前跑,烦心事好像也被带走了。”王哲说。

  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对火车的“执念”丝毫未减。他不再满足于收藏火车模型,而是开始了新的创作之旅——制作沙盘。他渴望打造一个“让模型活起来的世界”,“光有火车不够,它们得有站台、轨道、车站,就像人要有家一样。”

  一份“错过”催生的复刻决心

  在众多火车站中,城站成了王哲心中最想复刻的目标。“城站位于上城区,我第一次来杭州,就是在这里下车的。”王哲说,“从城站出发,就能回到江山老家;从江山过来,到了城站,就意味着到了杭州。”在他心中,城站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故乡与他乡。

  真正让王哲下定决心复刻城站的是一次“遗憾又幸运”的错过。

  2023年的一天,他到城站乘火车,在站台上看着一列绿皮车缓缓驶离,“那个场景像极了我小时候在江山站看到的画面。”等回过神时,他要坐的火车已经开走。可他没有懊恼,反而突然有了股冲动:“我想把这座车站留下来,因为害怕这些记忆会跟着老火车一起消失。”那一刻,复刻城站的想法,从一个模糊的念头,变成了他必须完成的目标。

  制作过程既复杂又耗时

  说干就干,王哲在杭州滨江区租下了一个工作室,开始动手搭城站的沙盘。“当手工刀第一次落在材料上,切割出站房轮廓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停不下来了。”他仍记得当时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更多的是梦想终于落地的满足感。”

  沙盘制作过程既复杂又耗时。为了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准确无误,王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翻遍了城站的历史资料,从清末民初的巴洛克风格原貌,到抗战时期的损毁,再到20世纪90年代由著名建筑师程泰宁设计的现今模样,他都一一梳理清楚。

  光有资料还不够,王哲还多次跑到车站实地察看。轨道有多少条、站房的结构如何、廊桥的角度怎样,他都拿着图纸一一对照。有些细节需要特定站台角度,他就会买张车票,只为站到那个位置拍一张照片;为了了解站前广场上的砖块尺寸,他带着尺子实地测量;就连轨道旁砂石的颜色,他都反复调配颜料,对比真实场景,直到颜色完全一致才满意。

  就这样,工作室成了他“第二个家”。下班后他就“扎”进去,凌晨两三点还在接电路,忙到太晚就打地铺。“一点都不觉得累,看着轨道一点点铺好,火车能在上面跑,那高兴劲儿,别的事儿都比不了。”王哲说。

  希望更多人感受它的记忆与温度

  7月27日工作室免费开放那天的事,王哲记得清清楚楚。80岁的杭州人指着沙盘激动地说:“这就是我年轻时送儿子去上海的站台啊!”小朋友攥着自己的火车玩具,蹲在沙盘边看了一下午,临走时对王哲说:“叔叔,你做的火车站跟真的一样!”还有西安来的车迷,到了现场就蹲在沙盘旁拍了几百张照片。

  “目前,这座微缩版‘城站’还有很多细节要完善,比如信号灯、车站导向牌、贴沙河、路边的青苔等。”王哲说,“老站台上有人挑着扁担、扛着编织袋,那是城站最真实的样子,也不能少。”

  在他和指导老师叶娟的计划里,将来这地方要做成“铁路文化综合体”,既是车迷们的“跑车”乐园,也是市民游客回味城市记忆的展厅。他还打算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搞个DIY体验区,让“火车迷”们能自己动手做模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绿皮火车,不了解城站的历史。我希望通过这个沙盘,让他们看到老车站的样子,感受其中的记忆与温度。”同时,他也期待能让更多江山老乡看到这件作品,“或许他们能从这里,找到一些关于家乡与杭州的联结,想起自己坐火车往返两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