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之声 2025年09月11日

  陈明明 汪晨云

  青春的色彩斑斓绚丽,青春的味道甘美如饴,青春的声音铿锵响亮。

  2019年9月,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正式成立。六年来,宣讲团不断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成员从最初的80后、90后逐步扩展至00后甚至10后,规模也从三十余人增长至上万人。宣讲形式持续创新,从传统讲述发展为融合相声、快板、三句半、开放麦、微情景剧等多种生动形式。

  宣讲团成员在本职工作之余,深入机关、社区、农村、校园……以青春之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以青春之心诠释时代精神。他们是信仰之光的“追光者”,更是思想火种的“播火者”。

  在这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队伍中,一茬又一茬优秀的宣讲员脱颖而出。

  木讷的树

  一开始,她对理论宣讲是抗拒的。

  在她的印象中,理论宣讲严肃、死板,充斥着大量专业名词。更主要的是,她在为企业的发展烦恼。所以,龙游县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组织她去听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她并没有多大兴趣。

  她是个“厂二代”,从小在父母的水泥管道生产车间长大,记忆中都是挥之不去的水泥味和无处不在的水泥斑块。

  她的梦想是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大学毕业时,她偷偷参加了学校的招聘考试,结果综合分数名列第一。

  “回家一起干吧。”父亲得知后,马上来劝她。

  虽说心有不甘,但父命难违,她回到曾想逃离的车间,穿上工作服和高筒雨靴,成为班组里最年轻的制管工人。

  看着身边工友日渐佝偻的身影,她一度迷茫:在这个高精尖行业迅速崛起的新时代,传统制造业,尤其是水泥制品企业,出路在哪里?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就像是一次碰撞,或是一道灵光,宣讲员的这句话点醒了她。

  于是,她开始加入宣讲团。接触下来,她发现小伙伴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在这样的氛围中,她开始主动学习原先不熟悉的大政方针、战略思想,关注与企业有关的政策理论、新闻报道。

  很快,她找到了努力方向:全力投入研发。她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一千多个昼夜的试验,终于实现了长寿命、耐腐蚀、高耐久管等多项省级工业新产品的市场化。经过持续科技赋能,她带领企业逐渐掌握业内话语权,成为中国混凝土管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的编写单位,浙江省混凝土制管行业唯一一家专精特新企业。

  “巨通管业只是这个时代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许许多多像我们这样的传统制造业都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好环境,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让我们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自然而然的,2023年6月,她走上了宣讲台,以《中国的未来会更好 我们的幸福会更稳》为题,分享了自身的经历。

  “你站在舞台上好像会发光。”宣讲团导师说。

  她笑着说:“自由的风吹动了我这棵木讷的树。”

  现在,宣讲团的活动已在她的生活里“置顶”,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会参加。她计划在企业里培养一支宣讲队伍,以“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的形式,传递新时代的好声音。

  她是林玲,出生于1988年。

  牧羊人  

  要不要回乡,他曾犹豫过。

  他科班出身,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动物药物公司,两年后成为金华地区的销售经理,年收入20多万元。

  他长在“养殖世家”,爷爷、父亲、叔叔都从事养猪行业。2013年,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他的父亲带头拆除了自家猪场。接下来何去何从,全家人都没有明确方向。

  一边是顺风顺水的工作,另一边是家里的变化。权衡之时,血脉里的“养殖基因”动了,2016年,他决定辞职,回到老家龙游县模环乡刘家村,带领家人走出一条新的养殖之路。

  经过多方了解,他前往湖州考察湖羊养殖,发现相比于养猪,养羊通过技术赋能,几乎可以做到零污染。于是,他把猪场改成羊舍,走上了养羊的道路。

  第一批养了800只。凭借科学养殖与繁育,湖羊数量增长很快,几年下来,他的湖羊饲养规模达到6000只。

  趁势而上,他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公司提供种羊、技术和销售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

  他建起现代化的新羊场,经过几次迭代升级,实现了饲料搅拌、运送、喂养全自动化,只要20分钟就能完成喂养工作。

  他充分利用龙游本地资源,收集田间废弃秸秆、笋壳、中草药药渣、豆腐渣、酒糟等原料,通过发酵加工成青饲料,用于喂养湖羊,将传统配方饲料的使用比例降至总喂养量的10%以内,大大降低养殖排泄物中重金属等元素含量,避免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他不断探索销售渠道,除了出售肉羊、种羊、羊粪、羊毛,还在春节、中秋节等销售旺季推出鲜羊肉,每只利润比单纯售卖活羊高出两三百元。

  正干得起劲,2019年,他突然接到邻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邀请他给村民们上一堂有机肥运用的课程。

  面对乡亲,他理论结合实践,娓娓道来,现场气氛热烈。很快,大家口耳相传:“有个养羊的年轻人,讲课很厉害。”

  邀约接踵而来。

  他非常乐于分享经验,还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写成宣讲稿,面向青年创客宣讲。

  “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酸甜也有苦辣。曾经我是个孤独的牧羊人……”2025年4月,他以《一只湖羊撬动乡村振兴梦》为题,声情并茂地宣讲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三农”政策,鼓励更多青年回到家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他是王阳,出生于1989年。

  文特派  

  2025年5月,走进清华大学宣讲,面对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最高学府的学子,他并不怵。

  他的底气来自扎根的乡村。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就拥有无穷的力量。

  他讲述的是自己的文化特派员经历。

  派驻龙游县横山镇志棠村后,他一家一户地走访,问需求、听建议。

  “莲子没文化,卖出白菜价。”邵大哥随口一句话,他记在了心里。

  邵大哥是有感而发,邻县的莲子因为和乾隆沾了边,价格“噌噌噌”地往上涨,志棠白莲可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没声没响。

  志棠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他思考怎么发挥文化的力量。

  他邀请民俗专家,从典籍中探寻,发现志棠莲子不简单,有八百多年历史,源于南宋宫廷,妥妥的“名门血统”。

  光有研究还不够,要让古老的莲子真正惠及今天的村民。

  他和村干部跑了好几个部门论证,终于制定出“好运莲莲文旅村庄建设”总体规划。

  随后,一项项工作陆续展开。

  村里有莲子宴,他就为菜肴赋予文化内涵,莲子炒猪肉更名为“珠联璧合”,莲子炖鸡改为“连升三级”。别小看这小小的改名,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村里的莲子宴比往年多卖出十来万元。

  改名只是第一步,多举办大型活动,把村子名气打出去,吸引来游客才是关键。

  为此,他带领团队参与荷花节、配套开展摄影作品征集大赛。他还在村里开辟了“荷塘采莲”体验区,设立了“莲子工坊”,展示并体验古法剥莲、通芯、烘制流程,使游客在互动中感受莲文化的魅力。

  村民们看着文化真的能带来收益,陆续加入队伍,一起包装莲花古风花束、一起跳莲花舞蹈。

  这些事情,他娓娓道来,就像站在田间地头宣讲一样。

  “‘送文化’是外在帮扶,激发文化活力,‘挖文化’是寻根溯源,找寻文化底蕴,‘种文化’则是内在驱动,增强文化自信。”在清华园,他以《村里来了“文特派”》为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基层文化工作者可以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帮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等我毕业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跟着他下乡。”一名清华大学学生在听完宣讲后感慨道。

  这就是宣讲的力量,也是他五年来坚持宣讲的动力。

  他是张盛,出生于1995年。

  狗不叫  

  2023年1月,她第一次宣讲,就两次卡壳。

  第一次卡壳,是讲到“村里一度沉默……”时突然忘词,但她很快巧妙地接上一句“就像现在一样的沉默”,化险为夷。第二次卡壳,台下响起鼓励的掌声,缓解了她的尴尬。

  当时,她大学毕业不久,作为选调生,被派到龙游县石佛乡三和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她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外地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刚到村里时,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一开口,村里人就沉默。

  她知道,这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拒绝,他们拒绝和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姑娘多费口舌。

  村民用沉默表达态度,村里的大黑狗却直白多了,看到她就狂叫。她强装镇定,冲它“嘬嘬嘬”打招呼,但并没有效果,狗依然跟她“汪汪汪”。

  那段时间,她很沮丧、很焦虑。

  她向前辈请教,很快就有了办法。

  她去村里的时候带点吃的,大黑狗出来就投喂。几次之后,大黑狗看到她就摇着尾巴“嘤嘤嘤”了。

  然后就是学龙游方言,她很快就达到能够交流的水平。

  功夫没有白费,这项技能很快派上了用场。

  村里的吴大哥租下胡大爷家门口的小水塘,准备填平造房子,胡大爷坚持塘可租不可填,扬言“填塘就拆房”。两个人都快打起来了。她去劝架,把双方劝回了家。这只是第一步,随后她和村两委干部三顾茅庐,最终协调出让双方握手言和的方案:保留胡大爷的水塘,打造成村庄公园,另外给吴大哥找了块更开阔的地造房子。

  这起纠纷的解决,让她融入了村民。多次面对面的宣讲,更让她赢得村民的信任。

  2024年7月,龙游县佛乡水库启动项目征迁签约工作。佛乡水库是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之一。

  她被抽调到龙游县佛乡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宣传组工作。

  要做好宣传,就要上门做村民工作,讲清政策,解决问题。

  她忐忑地带着征迁组上门,毕竟搬迁是大事,她心里没底。没想到,签约过程很顺利。村口的张奶奶甚至说:“不用看,小李带来的,我就签。都是一家人,现在我家狗见小李比见我还亲嘞!”

  有了这些历练,她迅速成长。以前汇报工作,写满两页纸还是结结巴巴,现在已经能松弛地侃侃而谈。2025年5月,在宣讲团导师的指导下,她把自己的变化写成宣讲稿,题为《“狗不叫”干部变形记》。

  她讲得异常流利,因为都是亲身经历。

  她是李妍,出生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