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8版:老友记

文艺老农

  记者 章卫平 吴红梅 通讯员 方婧

  5月,龙游六春湖景区映山红开得正盛,山脚下的庙下乡毛连里蕾叶农庄生意也十分红火,前来就餐的游客被堂前张挂的一张照片所吸引,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上半身赤身穿着围裙,忘情地吹着萨克斯,这位老人正是房子的主人罗科德。

  “这是6年前拍的,是不是很投入,很有激情?当时老伴突发奇想,临时给我设计了这款围裙造型,引得游客拍手叫好。”5月6日,82岁的罗科德指着照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沉浸在回味的喜悦中。一旁忙碌的老伴邱雪英朗声道:“他年轻时就爱吹拉弹唱,老了还是这行头,别说,我就最看中!”语气中充满着爱意。

  对乐器情有独钟的文艺男

  一杯温开水,安静的房间,抬眼就是相伴多年的各种乐器。年纪大了,现在的罗科德已吹不动萨克斯。说起自己最大的爱好,眼里放出光芒。老人说,十几岁时,逢年过节农村祠堂里都会有戏班子唱戏,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喜欢听戏看戏,他会早早干完农活,吃完晚饭后守在祠堂里期待表演早点开始。后来,机缘巧合他成了戏班的一员,经常随戏班外出表演。忙的时候,一天要赶好几场,算下来,每天有100多元收入,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算是赚得多的。在戏班,他的分工是二胡伴奏,他对二胡情有独钟,完全靠自学摸索。那时经济条件有限,他花四五天时间,用毛竹、木头、蛇皮当材料,自己动手做。“乐器虽有不同,但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他说。

  毛连里村在六春湖山脚下,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先祖从福建迁徙而来,所以源于闽西的茶灯戏就流传了下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演变成毛连里村的文化特色。表演形式也有别于其他地方,唱腔、曲调地道,独唱、对唱,合唱采用赣剧曲和采茶调等,优美动听;穿插、说念、道白是客家语和本地方言,诙谐有趣。茶灯戏,亦戏亦舞,有唱、有舞、有道白、有角色、似乎是戏,但实际是舞。2005年,毛连里村茶灯戏团队正式成立,65岁的罗科德成为其中的骨干成员,并且还是舞龙灯主力。“左边这把是京胡,右边这把是二胡,中间这把是板胡。”他指着床背后背景墙上悬挂的3把乐器说,现在自己会经常把它们拿出来擦拭、调音。

  浪漫的乡村爱情故事

  “他年轻时拉二胡的样子特别帅,我很喜欢,就主动追他,并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嫁给他。”邱雪英略带羞涩地说。

  邱雪英今年69岁,19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大她13岁的罗科德。一路走来,夫妻俩恩爱有加,靠着勤劳的双手,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人。“她性格开朗热情,能烧一手好菜,这个家是她一手操持下来的。”说这话时,罗科德满眼爱意地看着堂前堂后忙活的老伴。

  2017年,邱雪英在村里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她操心,有时候累了就会拿老罗出气。“从我们结婚起,他就很让着我,为了给我解乏,晚饭后,会拿出二胡给我拉上一首《开茶园》,一天的疲劳感一下子就消掉了。”邱雪英说。

  随着年龄渐长,罗科德身体大不如前,现在他每天生活很有规律,在家里看看电视,晚饭后出门走动一下,邱雪英还是从早忙到晚,但她宁可自己多干,也不让他干。“以前他在外赚钱给我花,现在轮到我来照顾他了。”邱雪英说起了夫妻相处之道。现在只要家里客人不多,她就会帮他约上几位拉二胡的老朋友到家里来聚聚,兴致来的时候,几个人合奏一曲。这时,邱雪英会忙里偷闲,跑来欣赏他们的表演,有时还跟着哼上几句。“现实版演绎‘夫唱妇随’。”毛连里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爱球竖着大拇指说。

  和睦一家安享幸福

  2020年,六春湖景区索道对外营业,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原本在外做厨师的大儿子罗建平看到了家门口的商机,毅然回老家接手农家乐。去年国庆节前,花了10多万元翻修房子,对门前屋后的绿化进行清理移栽,并划出停车位,在家当起了老板。“节假日游客比平时多,今天早上我5点起床,做豆腐、磨豆浆,去地里摘蚕豆、辣椒、西红柿,忙到现在,连早饭都没吃。”邱雪英在水池边一边搓着南瓜叶一边说。“有时候客人多了,家里桌子摆不下,就让客人坐到租来的邻居家里,今天中午吃饭的人多,我从昨天下午就开始做准备了。”

  “你每天从早忙到晚,不累吗?”记者趁邱雪英吃中饭间隙和她搭话,“大媳妇在六春湖景区上班,早出晚归,我有多少力气就帮儿子做多少事,还好自己现在身体还可以,也习惯了每天忙忙碌碌,看着三个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好,再累我都高兴。”

  “老爸老妈前几年开农家乐,着实不易,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也该歇歇了,千金难买父母恩情。”罗建平表示,作为家中长子,以后除把农家乐生意做大,要多陪伴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