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1版:头版

文章导航

跨越大洋,送去光明和希望听衢州医生讲述

援非故事

  见习记者 范家熔 通讯员 张晓敏

  疫情期间的特殊战斗

  马里共和国位于西非内陆,是西非面积第二大国家。自1968年起,中国开始持续派遣援助医疗队前往非洲,其中浙江主要负责援助非洲的马里共和国。 

  55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浙江的医疗队员肩负使命,远赴异国他乡,接续援助,努力提高马里医疗卫生水平,福泽当地百姓。而在当地百姓心中,所有医疗队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2020年初,得知浙江要选派援非医疗队员时,时年52岁的薛平主动报名。作为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的资深医生,薛平有着独树一帜的针灸及推拿手法。 

  当时新冠疫情正席卷全球,但薛平义无反顾,他觉得自己手中的银针,可以为当地百姓缓解疾病痛苦。 

  出发前,薛平与其他医疗队员在宁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集中培训。同年10月,薛平一行飞赴马里。尽管此前有过心理准备,但当地老旧的医疗设备和经常停水停电的环境,还是让医疗队员深感意外。 

  虽然条件简陋,但中国医疗队员还是展现了过硬的实力。“18个月里,我们收治了500多名华人新冠患者,感染毒株不仅有奥密克戎还有德尔塔,最终治愈率达到99%以上。”薛平说。

  动荡不安的社会

  坚守背后的抉择

  一直以来,马里的政局动荡,安全形势严峻,经常发生政变、游行、罢工等。 

  薛平所在的马里医院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治安相对较好,驻地有保安,也有警察提供安全保障。 

  “为了保障队员们的安全,医疗队日常进行的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队员们每天两点一线,不允许外出,每月只有两次机会集体坐车去超市采购物资。”回忆往事,薛平依然感到后怕,援非期间,他听闻十多起华人被抢劫事件,其中骑车时被扯包导致摔下车全身多处骨折、在工地被抢劫进而腹部中枪的两名华人被送往马里医院,经抢救最后脱离生命危险。

  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远赴异国他乡?薛平透露,这个抉择的背后,是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以及家人的无私支持。 

  “在马里,一般人的月收入约600元人民币,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乞讨的人很多,看不起病的人更多。”薛平说,看到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每一名医生都深感自己的使命之重。 

  当时,他们带去很多感冒药、抗生素等医疗物资,当地百姓到马里医院找医疗队员看病,治疗开药均免费。同样的,当地百姓对医疗队员也十分友好信任,甚至还学会

  了说中文“您好”“谢谢”。 

  薛平说,自己在那一年半时间里,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尽可能救助更多人,很有成就感。 

  除了“授之以鱼”,中国医疗队还坚持做好“授之以渔”,为马里带去先进的医疗护理理念和技术。“我们工作时会同时‘带教’、培养当地医生。”薛平说,援非期间,医疗队员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他与“徒弟”依旧保持着联系,过年过节都会互相问候。 

  回忆这段援非经历,薛平直言这是一次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和磨炼自我的机会,它充实着自己的医者生涯。他同时相信,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是每名中医人必须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