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6版:名城故事

文章导航

大儒朱子在开化

  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衷鑫恣 图片均为资料图

  开化与朱子的地缘

  一代代开化人纪念朱文公。开化民间甚至流传这样的故事,说“鹅湖之会”后诸儒意犹未尽,朱子携妻子“胡氏”,转战开化马金镇的包山,继续与吕祖谦、张栻、陆九渊等辩论学问,为“三衢之会”。“胡氏”不幸病逝,葬包山听雨轩后,朱子为之结庐守墓9个月,并讲学于崇化乡及周边一带,从学者众。这个传说不属实,朱子一生唯一的妻子是刘氏,且未葬于开化。然而它毕竟是个美丽的传说,而且朱子肯定过化过此地。“包山何幸伴傲竹,留得朱子三两载”的诗句,反映了开化人对圣贤的爱戴和向往。

  欲知朱子与开化的生前缘分,有必要先了解开化县的地理位置。朱子祖籍为徽州的婺源县(今属江西),居住地为福建建州的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而衢州介于其间,北接徽州,南接建州(今福建建瓯)。衢州于朱子,第一,乃入都必经之地:他一生七入都城临安,越仙霞关或分水关出福建后,每次必过衢州府。第二,乃赴徽州省亲的备选路线,其道过开化县——据学者束景南先生研究,朱子先后两次回婺源祖地省亲展墓,来回4趟旅程中或有3趟取道衢州开化。

  开化县北有古道,其中一条通往徽州婺源。1988年《开化县志》载:“自县城往北……自马金岔路往西30公里,经徐塘、何田至济岭关,入江西婺源县境。”朱子途经开化去婺源扫墓,以及返程,无疑曾行走于这条古道,而有名的“三衢之会”即发生在这样的机缘中。

  “三衢之会”

  朱子稽留开化并留下重要影响的,揆诸史实,有两次活动:一为“三衢之会”,一为提举浙东。“三衢之会”,时在南宋淳熙三年(1176),主角是朱子和吕祖谦,二人分别已是闽学和浙学的领袖。此前不久,他们完成了“寒泉之集”(在福建建阳)、“鹅湖之会”(在江西铅山),往来正殷。

  鹅湖一别,二人约定再见面。淳熙三年的三月十二日,47岁的朱子从崇安启程,赴婺源展墓,弟子蔡元定随行。朱、吕共同的朋友汪应辰,在衢州去世,朱子决定顺道祭奠,并择址与吕祖谦论学数日。师徒二人自建州翻越仙霞岭,进入衢州界,而吕祖谦从婺州来,衢州之地于双方皆便。会晤时间是在衢州城(一说在常山县)吊丧之后,地点选在衢州西北隅的开化。开化县北今马金镇境内的包山,当时有汪观国、汪端斋兄弟的逍遥堂和听雨轩。汪观国儿子汪浤是吕祖谦弟子,马金又是朱子从开化去婺源之所经,故汪氏宅是理想的会面之所。

  朱、吕乃当世名儒,士夫所望,故行动敏感。朱子事前跟吕祖谦通信,强调必须是隐蔽的地点。龙游——衢州城——常山一线当时是浙赣官道所经;衢南江山一路是浙闽官道所经;衢州往开化,是府城通往县城之官道。排除下来,在朱、吕的路线上,唯有开化以北一段最隐蔽,适合会晤——开化、婺源虽为邻县,但分属不同路(省份)不同州的交通末端,两县之间无官道。

  三衢开化之会几乎是秘密进行,没有留下在场字据(日记、门人笔录等)。会讲延续约七八日之久。四月十二日,也就是建州启程整整一个月后,朱子到达婺源。他回忆“三衢之会”:“幸数日欸,诲论开警为多。”依《朱子语类》所载,他们辩论激烈,主要涉及五经。朱子表现出很强的疑经思想,吕祖谦表现出很强的经史并重思想,二人分歧明显。朱、吕都是真君子,他们和而不同,互相尊重。

  “三衢之会”朱子门人仅有蔡元定,而吕祖谦一方,除了汪浤,不知有谁。东道主则自然是汪端斋兄弟。据历代《浙江通志》,其间朱子赋有《汪端斋听雨轩诗》一首。吕祖谦步其韵,也作《听雨轩诗》一首。后来追作听雨轩诗的,还有张栻、吕祖俭、陆九龄、江溥、谢谔等人。

  汪浤后来将宅第改为书院,祀朱、吕二先生。其子汪继荣请于朝,赐额“包山书院”。宋末开化本地进士张道洽,有诗《包山书院》,载《全宋诗》。元代时,钱塘人沈黻黼、慈溪人桂彦良担任过包山书院山长。

  救荒浙东

  三衢之会五年后的淳熙八年(1181),浙东饥荒,53岁的朱子就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主持荒政。他两次出巡浙东各州县,到达衢州的时间是淳熙九年(1182)正月。

  朱子此前展示过卓越的救荒济民的能力和情怀,为朝野所知。这次到浙东,主要是指导、监督州县的救荒工作。衢州前一年经历了一场大水,人民陷入饥馁。衢州之内,又以常山、开化为甚。朱子亲眼看到,两县之境,“水痕尚存,高岸民居皆至半壁,山谷之人采取蕨根,以充饥肠,羸瘦萎黄,非复人貎,岁前雨寒,死亡已多。”虽如此,他却发现衢州知州李峄不修荒政。

  李峄不恤民瘼,向上隐瞒灾情,甚至谎称未发生水灾。监户部赡军酒库张大声、龙游县丞孙孜先后被他派到开化县检视、核实灾伤,二人观望知州意旨,不曾到田头检视,结果“七八分以上灾伤作一厘一毫八丝六忽检放”(即实际受灾面为70%~80%,却按1.186%执行)。朱子指控他们没有如实评估灾情和采取相应的减税放粮措施。朱提举的实地调查和铁面无私震慑了不法之徒,知州李峄立即上奏,诡言与朱熹有隙,陈乞回避,跑了。然而继任知州沈崈一,也未能一新局面,竟然多次把用于赈灾的常平仓、义仓米大量挪用于支付官兵的薪俸,并且没有向上级申报。朱提举只好再次向朝廷奏劾。

  朱子提举浙东时间不长,但临危受命,秉公尽职,为浙东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时深陷水火的衢州带来了希望。时人记载,“浙东民户歌先生之德”。

  学人兼宗朱、吕

  如前所述,吕氏门人汪浤将家宅改为包山书院,主祀朱、吕二先生。也就是说,他在学问道德上兼宗朱、吕。而宋元明清的书院,主祀一位宗师才是常态。

  兼宗朱、吕在开化不是个例。检索《宋元学案》,比朱、吕晚生的唯一的开化籍学人是邹补之,他名列《丽泽诸儒学案》,“受业朱吕之门”。毫无疑问,也是兼宗朱、吕。

  书院方面,还有崇文书院。旧《开化县志》载,宋景定三年(1262),开化进士余坦在西岩(今大溪边乡)创建崇文书院,延请道学名师,坐塾讲道,祀朱、吕二先生,另祀文昌。

  又有崇化书院,于清嘉庆庚辰年(1820)由包山书院移建而成。同治三年(1864)复建于包山之阳。仍旧主祀朱、吕二夫子,并有汪端斋从祀,楼上祀文昌。据清人潘树棠《重建崇化书院记》,崇化书院要求学子“本吕氏之学,奉朱子之教”。

  如许案例,应能表明朱、吕在开化留下的特殊烙印,反过来佐证“三衢之会”地点在开化。兼宗朱、吕成为一个地域现象,此为衢州他县所无。可以说,因为“三衢之会”,道学在开化真正落地生根,朱、吕二贤成了后世开化读书人向往的双子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