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蓝晨 通讯员 徐晓波
近日,市区一名初二学生胡明(化名)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衢州市第三医院。最近一段时间,胡明的情绪经常陷入低谷,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失去兴趣。
“发脾气、怕见人、不说话、不想动,像这样的青少年在门诊很常见。”衢州市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郑利锋表示,“以前来心理精神科就诊的青少年很少,但现在人数大大增加,2020年以来,青少年心理门诊量平均每年增加30%。”
5月27日,记者从衢州市第三医院了解到,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2022年衢州市第三医院的心理门诊未成年人占比55.62%,今年1至3月,这个占比升至68.39%。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冒”
年初,市区一名叫林建(化名)的高中生来到第三医院。她自升入高中后学习压力大,又因为换了新环境,与新同学不熟,常常闷闷不乐,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优秀会有崩溃感。“这是典型的‘适应障碍’,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改变导致情绪问题。”郑利锋说,她在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后逐渐好转,目前已重新返校学习。
小琴(化名)一年前因被同学孤立逐渐开始出现情绪问题,自我评价较低,上课经常发呆,学习效率下降,被医生诊断为“抑郁发作”,经过住院治疗后好转,目前已复学。
“当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不要当成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寻找疏导方式。”郑利锋说。
作为衢州心理健康名师,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副校长吴美姣在学校带领着一支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团队,并开设了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基本上每天有孩子来预约,聊聊心里话。”吴美姣说,在与孩子们交流中,她发现大部分问题集中在:人际交往、亲子关系以及二孩问题。衢州市第三医院数据显示,在青少年心理门诊中,因人际关系引发的情绪问题达40%。
孩子有心理问题,许多家长首先选择的是“回避”,以至于孩子情绪问题慢慢积累。“家长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及时主动寻求咨询与帮助,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情绪病’。”吴美姣认为,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提升,了解不同阶段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以前课堂是孩子的全世界,现在全世界是孩子的课堂,智能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父母如果不改变原有思维和沟通方式,就很容易出现亲子对抗。”吴美姣说,许多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亲子关系源头出现问题。
“改造孩子要从改造自己开始,亲子关系里的尊重、认同和接纳尤为重要。”郑利锋说,他呼吁家长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情绪问题。
构建全社会共建模式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医校结合”,衢州市第三医院在衢州二中、大成小学、柯城区实验小学等学校设立专家工作站;在衢州学院、衢州中专、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等校设立阳光心理驿站;去年下半年开始在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衢州高级中学、鹿鸣小学等12所学校派驻心理医生,与学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接下来,我市还将配齐配足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市县两级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然,加大经典诵读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通过加强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来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很有必要。”市教育局学生发展处处长廖建丽说,“另外,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指导迫在眉睫。”
有心理专家建议,在中小学推行“家校社医”四方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生态圈,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等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建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