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口的红色情怀 2023年06月29日

  祝龙光

  编者按:“七一”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风雨,立下了不朽业绩。我党的革命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颂,党与百姓的鱼水情深珍藏在人们心中。本期“知衢”,带您走进江山市廿八都镇周村村东坑口自然村,从红军留下的一条条宣传标语中,感悟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东坑口,这个仙霞岭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小地方,不仅被青山绿水簇拥着,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喜欢东坑口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清澈的溪流,更喜欢这里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以及淳朴山农对红军的真挚感情。

  20世纪30年代,在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即后来被称为长征的前夕,由红七军团组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9月12日经岭头、安民关、长滩、徐罗,来到东坑口。这支由军团长寻淮州、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率领的6000余人的大部队,自七月从中央苏区瑞金出发后,曾转战闽中、闽东、闽北。抵达周村境内后,部队分别在东坑口、周村、黄琦一带宿营。红军在驻地一方面帮助农民,把部分物资送给穷人;另一方面,张贴北上抗日宣言和告农民书,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打倒土豪劣绅”“反对抽丁拉夫”等通俗易懂的革命宣传,像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在山区农民特别是青年的心里燃烧。

  翌日清晨,驻扎东坑口一带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告别村民,挥师北上。村民们依依不舍,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目送红军远去。红军停留东坑口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关心百姓疾苦,替村民做好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言行,在当地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村民们还经常聚集在一起,回忆红军战士的音容笑貌,讲述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不少人看着红军张贴的宣言、布告和书写在墙上的标语,仿佛感到红军还在大家中间,许多亲切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有的村民说,看到红军留下的宣传品,就好像看到他们和蔼可亲的容貌;红军对穷人说的话、标语布告中的内容句句在理,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于是,有的村民为防止追击红军的国民党部队破坏,便揭下墙上的布告、宣言珍藏起来,有的则想方设法把墙上的红军标语遮盖得严严实实,完好地保护下来。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县委党史办刚刚成立,江山至周村也尚未通车,笔者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干部乘车至大峦口,徒步进周村和东坑口。我们在现场第一次见到红军书写的“取消保甲制度”这条标语时,乡亲们还是用塑料布遮住,然后将毛竹片压在塑料布的边上钉住、压紧,以防风雨侵蚀。村民们保护红军标语的举措,让人感动。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路北上,在江山境内攻打清湖镇,渡过江山港,切断杭江路,激战大陈岭,战斗捷报频传。当这些消息传到廿七都时,东坑口一带的村民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奔走相告,盼望着与这些英勇善战、遵纪爱民的红军能再度相见。说来也巧,由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奉命挺进浙江,真的于第二年的三月底第一站便抵达江山的廿七都(周村、双溪口、定村、大峦口统称),从此留下二纵队以仙霞岭深处的大龙岗、红岩顶为中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这支部队以先遣队在怀玉山一带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而成,有的战士曾途经东坑口,知道这里的群众信赖红军,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三年来,红军小分队来来去去,当地村民每一次总是像对待亲人般地对待红军,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有的还参加了贫农团,当上了联络员,每当红军遇上困难与危险时,挺身而出,支持红军,掩护红军,使党和红军在廿七都播下的革命火种在浙闽边界形成了燎原之势。

  时光如梭,一晃已是九十载。东坑口的红军标语犹在,仿佛诉说着那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如今,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在观赏仙霞深处东坑口秀美山川的同时,又受到红色历史的熏陶,激发起砥砺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