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若弟兄 金庸在衢中有哪些要好同学? 2023年06月29日

  黄材运

  金庸先生回忆上世纪40年代初在衢州中学(衢州一中前身)那段峥嵘岁月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同学少年若弟兄”。显然,他说的是在衢中时同学间兄弟般的友谊。那么,金庸在衢中有哪些“弟兄”,谁才是他最要好的?

  余兆文、斯杭生,患难之交

  1940年上半年,17岁的查良镛(下称“金庸”)在丽水的省立临时联合高中读高一时闯了大祸。被学校开除后,金庸在先期考到衢州中学的同学余兆文帮助下,转学到衢州中学继续学业。

  诸暨人斯杭生,非常仰慕金庸同学的才华,在丽水的省立临时联合初中时与金庸和余兆文三人就是要好同学。阴差阳错,当时学校规定,联合高中只接收沦陷区的学生,而诸暨尚未沦陷,斯杭生在联初毕业后就考入衢州中学读高中。金庸惹祸转学衢州中学后,三人再度同窗。

  金庸是嘉兴海宁人,家乡早已沦陷,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学校救济,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斯杭生家境不错,在冬天大雪纷飞之际,看到金庸衣裳单薄,就送了一件棉大衣给他御寒。事情过去半个世纪,金庸想起这件事情时,依然十分激动:“绨袍之赠,永世难忘。”

  王浩然、江文焕,志趣相投

  80年前的中华大地,抗日战争烽火连天,浙西静岩仿佛是一块读书的净土,晨曦中、夕阳下,经常能看见三位男生手舞足蹈,侃侃而谈,一位敦厚健壮,一位温文尔雅,一位高挑帅气,他们就是衢中王浩然、金庸、江文焕。

  因为志趣相投,金庸和江文焕、王浩然组成了友谊的“三剑客”。他把这两位同学视作兄弟,在日记中称比他大的江文焕为“焕哥”,比自己小的王浩然为“浩弟”。

  三人几乎形影不离。他们合租了村民的一间旧阁楼,落课之后,回到“陋室”,三人或抒鸿鹄之志,纵论天下兴亡;或谈莎士比亚、狄更斯著作之妙,常常忘记时辰。

  金庸记得:“学校放假时,我不是到文焕家里,便是到浩然的家里度假,因为我自己的家在沦陷区,没法回家。”“写着这篇文字时,我自然会想着,二十多年前和文焕、浩然同窗共砚的亲密情形。我们三个人的零用钱从来不分开,始终一起使用。我最穷,当然也是最占便宜。”

  1942年5月,日军进攻浙西,衢州中学提前毕业疏散。离校后,王浩然与江文焕、金庸三位又结伴共同奔赴大西南考大学。此后天各一方,三人各奔前程,命运迥异。江文焕因参加地下党,解放前夕就牺牲了;王浩然在浙江大学教书育人;金庸远赴香江,成为誉满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家。

  谁与金庸,关系最铁?

  诸位要好同学中,谁才是金庸最要好的同学?

  来,我们先看几段情节:

  “那时我们除了缴学费外,每学期还要缴一百多斤谷作膳费,浩然的父亲从来不等我开口要求,每学期开学时,他家里长工挑到学校来的谷子,有他儿子的一份,也总有我的一份。”——金庸谈《彷徨与抉择》

  这是王浩然父亲对儿子同学的关照,不但关乎友情也折射出气量。

  “良镛再次到我家是四一年(1941)的寒假,我约他到我家小住。那时我情窦初开,刚写了封信给同班女生,那晚良镛得知,就让我把情书背给他听。我这个老实人一字不漏地背出情书全文,良镛听完大加赞赏,连说:‘写得好,写得好,十有八九会有回信。’”“后来果然收到回信,掀开初恋帷幕,以后终成眷属。婚后她说,当初就是因为我的信写得好才回信的。”——2015年,年届九旬的王浩然在《杭州日报》上甜蜜回顾。

  而后一别四十年,直到1980年代,王浩然才再次见到老同学金庸。金庸别提有多高兴:“今天晚上我们可以谈话到天亮。”

  金庸与王浩然的家庭背景都是富裕的书香门第。

  回想起江文焕,金庸是这样说:“同学里面我很要好的同学江文焕,眼里容不得沙子……日后他走上革命道路,还成了烈士。”

  “有一次,我们(指与王浩然、江文焕仨)的公共财产只剩下相当于港币二三毫子,文焕拿去买了一块粉蒸肉,放在我的饭碗底下,让我吃到一半时忽然发现,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江文焕年龄稍长几岁,又是一表人才,与大家在一起,鹤立鸡群。王浩然单纯憨厚,又小几岁,什么都听他人的。

  可以这么说,金庸对江文焕的友情是仰望式的,而对王浩然是俯瞰式的。

  王浩然究竟是航埠哪个村的?

  在回首衢中那段时光,金庸多次提到好朋友王浩然的家在航埠,但从来没有具体说到哪个村,笔者在翻拣资料发现一些坐标线索。

  “1940年10月间,一个星期六下午,我邀请文焕和良镛到我家做客。我家是典型的江南橘乡……我母亲张罗晚餐时,我带他俩出去散步,向村子西南走,是衢常(衢州至常山)公路,忽见一位像从前线退下来的伤兵模样的人……”

  1942年5月,金庸与江文焕、王浩然等同学毕业后准备去西南读书。当时,大家集中在王浩然家中。“出发当天先步行六十里,到达江山县城……”

  金庸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说:“有一年冬天,浩然和他父亲冒着大风雪走了三十多里路,接我到他家里去过年……”“浩然的父亲是忠厚长者,收藏着一些赵之谦、余绍宋、吴昌硕的浙东名家的字画,主要兴趣是种橘和鉴赏书画。”

  这些线索为我们基本勾勒出一个概貌:王浩然家所在的村子西南是“衢常公路”——也就是1931年建成的老国道线,经汪村、万川、航埠往常山;他家去江山县城六十里路、离静岩有三十多里地;王浩然父亲不但是个地主,应该有良好的书画艺术修养。

  对衢州王氏颇有研究的好友王延生先生,根据资料判断所述“坐标”应该是航埠的彭村。后经与航埠镇彭村村委会副主任严冬青核实,确定王浩然是彭村人。

  彭村紧挨着航埠镇,所以不难理解,金庸多次提及王浩然老家就没有必要细到彭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