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12版:非常解读

上海疫情防控态势扫描

  当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还在高位运行,形势极其严峻,各项工作进展牵动人心。

  2500万人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如何推进?数万名各地医护星夜驰援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封控期间的民生保障如何解决“最后100米”难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2500万人,如何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步开展核酸检测,如何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各级干部下沉、基层提前摸底、志愿者全力守护,全力开启这场“没你不行”的赛跑。

  清晨的豫园商城,这一上海最知名的老商圈,没有了往日的喧嚣。4月4日凌晨4点半,黄浦区豫园街道广福居委会主任张华已经起来。

  “经过之前的磨合,我们也做了充足的准备,比如为辖区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等提前把核酸检测需要的二维码打印出来。虽然要早起,居民们也都非常配合。”张华说。不到半小时,一个点位的检测就完成了。

  在中央和兄弟省份的支持下,目前上海单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400万管。全市共设置了约2万个采样点,组织了约5万名采样人员。同时,上海还加强“采、运、检、报、核”各环节衔接,压缩样本运送时间,保障检测能力满负荷运转,提高结果报送效率,努力做到快采、快运、快检、快报、快核。

  数万名医护援沪,方舱医院抓紧建设

  目前,上海正积极筹措救治床位和隔离房源,扩充了一批市级定点医院,新建投用了一批方舱医院。当前,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在建设方舱医院,建成后可提供4万张床位。

  记者了解到,位于崇明区的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有2700多张床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疗队和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已经入驻。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上海的病人治疗、照顾好,还要把我们的队员一个不落地带回家。”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周翠梅说。

  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期,连日来,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数万名医护人员快速抵达上海,立即投入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

  近日,上海虹桥火车站,10余趟高铁列车将来自湖北、天津、山东等地的数千名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运抵上海。仅3日至4日,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就接收来自7个省市和部队援沪医疗队包机航班26架次。河南医疗支援队以每十分钟一架次的密集编队从郑州飞抵上海虹桥机场。

  民生保障,打通“最后100米”

  民生保障牵动人心。为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上海成立了生活物资保障专班,启动蔬菜应急保供机制,加强市外货源对接,实施蔬菜直供、直配,目前已经建立10个应急保供大仓,与50家外延蔬菜生产基地、77个主供应基地和蔬菜主产区做好产销对接。

  同时,上海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把大型农贸市场、连锁超市和生鲜电商等线上线下企业组织起来,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等组成服务保障队伍,努力把市民所需的生活物资送到家。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记者了解到,疫情防控下的上海民生保供,关键是抓三个环节:做好货源对接,确保源头物资充足;优化“最后一公里”,保障物资运送到社区;打通“最后100米”,把物资送到居民手上。

  针对看病难问题,当前,上海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急诊保持开放,各区建立了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开辟了应急就医渠道,重点满足急危重症、孕产妇、儿童以及血透、放化疗等患者的就医需求。据新华社4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