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种子
柯城区新华第二小学 郑晓俐
如果把每个孩子比作一粒种子,那么,该怎样让它发芽?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我下乡支教时遇到的一个小男生小祺(化名)。
小祺是先天性右耳耳廓残缺,属听力障碍。他平时表现得很自卑,几乎听不到他说话,上课如果被叫到回答问题,语句也是很不流畅,说话的声音非常轻,而且语调略显怪异,甚至坐在他边上的小朋友,也听不清他说什么。
经过和小祺家长多次沟通,我大致分析了小祺自我封闭的原因:耳朵缺陷,难免会引起侧目,这引发了小祺的自卑心理。家长也因此焦虑,给他贴上了“内向”“胆小”等标签,让小祺放弃了与人沟通。
为了改变小祺,我首先做的是“除掉标签”。
趁着新学期,大家都还不太熟悉,我假装没有发现小祺的“与众不同”,一视同仁地对他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我更抓住机会,放大小祺的闪光点。
比如,他的字迹特别工整漂亮,学校举行现场书法比赛,大家一致同意推荐小祺参加。赛前,我对他进行了鼓励和指导。赛后,我在班里展示了参赛同学比赛时候的照片,以及他们参赛作品的照片,还在微信朋友圈、家长微信群里进行转发,获得很多点赞。这不仅让小祺获得了一些自信,也让小祺的家长看到了孩子优秀的一面。
有一次语文课,我们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要求用几句话描写一个同学,然后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被猜到才算赢。游戏前,我们得出妙招:要抓住同学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样才最容易被猜到。
于是,有同学自然就想到了小祺。我发现一位孩子写道,“他的耳朵很特别,不跟我们一样,他的右耳像一条虫子爬在脸上。”看着这样的描述,我可以预想当小祺听到后会难过。于是,我悄悄帮她改了一改:“他的耳朵很特别,不跟我们一样。他的右耳小小的,像弯弯的月亮。我想,那是天使给他的记号,为了奖励他经常考100分。”
我特意叫了这位同学发言。小祺听完以后便笑了,羞涩地、发自内心地笑了,还看了那位同学一眼,然后又把目光转向我,和我对视了几秒——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次这样开心的笑,并且第一次这样长久地和我对视着。我趁势让其他同学补充小祺身上的优点,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下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很多。
此后,几乎全班同学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拉着他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学讲故事,还有同学向他请教难题,让他当小老师。
到了小学三年级,小祺已经经常主动举手发言了,平时大课间活动都积极参与。在那年的运动会上,他主动报名参加了200米跑步比赛,并且跑完了全程。
每次看到他勇敢地迎上我的目光,回答我的“刁钻”问题,我就不禁地在内心感叹:“我呵护的小种子,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