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咚锵!
市博物馆里的“大恐龙”搬家啦
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应梦珂 李舒文
只要提起衢州市博物馆,来过的人就会联想到馆里两件标志性展品:大棋盘和大恐龙骨架。可是最近,步入衢州市博物馆后,只见目前国内最大的铜雕壁画天地大棋盘,却不见礼贤江山龙骨架的踪迹。
“那么大个的‘恐龙怪兽’怎么不见啦?”不怪每个人进门后都要问一句,要知道,自2004年衢州市博物馆开馆以来,礼贤江山龙骨架就一直昂首立于大厅,是名副其实的“门面担当”。
记者了解到,1月中旬,礼贤江山龙骨架已移至展厅,将做专题陈列,预计春节前对外展出。
大门紧闭的展厅内,有序排放着礼贤江山龙的骨骼,如同大型乐高拼接现场。1月20日,在遇见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杨岭、地球科学部副主任郑文杰和化石修复师余朝河后,记者向他们咨询礼贤江山龙是如何从化石到“站起来”的全过程。
“在发掘现场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往往并不完整,但是,在礼贤江山龙的发掘过程中,发现有背椎、尾椎、肩胛骨、鸟喙骨、股骨、耻骨、坐骨和肋骨等,相对完整度较高。”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杨岭介绍,当时根据现场发掘情况判断,这条恐龙死后腐烂过程中,遭遇了洪水,部分骨骼已被冲散失落,许多细小的骨头也已风化破碎。
地球科学部副主任郑文杰告诉记者,礼贤江山龙肋骨骨骼化石长达1.78米,可以推测出它全长约有20米,肩高可达4米,体型和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四川马门溪龙和峨眉龙不分上下。其属于巨型特大蜥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约1亿年左右的早白垩纪晚期。
“衢州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曾生活着大批恐龙,先后发现三条恐龙骨骼化石,礼贤江山龙是浙江省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条,也是中国‘泰坦巨龙类’的首次发现。”郑文杰说,野外发掘到的恐龙化石运到浙江自然博物院后,会经历以下步骤:先剔除围岩,呈现每一块骨骼化石保存的状态,再把需要粘接和修复的部分小心拼合,接着钢架铁架搭起来,最后再把全部骨头以及缺失部分的石膏模型架起来……为了给公众完整的概念,同时让化石具备观赏性,修复师们会尽量还原恐龙(骨架)完整的样子。
“衢州市博物馆开馆前,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参与安装礼贤江山龙骨架。”化石修复师余朝河说,装架是展示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装架姿势的设计。通俗点讲,就是给恐龙“摆造型”是很难的。
不论是首次安装,还是搬家后,礼贤江山龙骨架装上的第一块骨头,都是荐椎(又称腰带骨,相当于人的骶骨)。装好荐椎,就相当于设置好了“定位点”。
“即使是骨架,也能呈现动态感。和人一样,恐龙在行走、奔跑等场景下姿态各不相同,所以装架时要选取一个最能反映恐龙特征的姿势。”余朝河说,恐龙装架姿态设计,要遵循骨骼学、解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原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还原恐龙生活场景,传递更丰富的科学信息。
考虑到衢州市博物馆大厅的层高,礼贤江山龙骨架最初被设计成生活场景中昂首张望的姿势,如果从市博物馆的二楼观察,刚好能跟恐龙正面“对视”。20年来,无数来馆参观人员注视着礼贤江山龙深邃的眼眶,穿越至亿年前,探索地球秘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能够从礼贤江山龙化石上获取更多新发现。”部分礼贤江山龙化石仍保存在浙江自然博物院,郑文杰解释道,由于恐龙化石极其珍贵,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为了让大众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很多博物馆的恐龙展品为复制品,“但复制也是在化石标本基础上制作的模型,其外观与真标本是一样的。”
借此次搬家的机会,专家们还专门为礼贤江山龙安排了一次“全身体检”,“治疗”了骨骼断裂、积灰和装配骨骼的钢梁锈蚀等“病症”。衢州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廖炜透露:“搬进展厅的礼贤江山龙一方面会调整姿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它的新家进行场景搭建。”
礼贤江山龙会迎来什么样的新姿势?它的新家又会有哪些变化呢?春节前,所有谜底都会在衢州市博物馆揭晓,让我们期待与礼贤江山龙的再次见面。
恐龙档案:
名称:礼贤江山龙
时代:白垩纪
来源:1977年10月江山市礼贤乡陈塘边村出土
尺寸:全长约20米,肩高4米
馆藏:衢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