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6版:教育

课间活动也要约束“小调皮”

  柯城区沟溪乡中心小学  郝仙凤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会迅速地冲出教室,有三五结伴的,有跑跑跳跳的……这当中,便有小雨(化名),因为他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小男孩。

  他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活泼好动,常常跟同学们相约一起玩耍。然而,在这些欢声笑语中,有时也会夹杂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报告声,“报告老师,小雨摔倒了,他哭了。”“小雨踢排球,球砸到另一位同学的眼睛,眼睛睁不开了。”“老师,小雨在教室里对着转动的风扇扔排球。”诸如此类的报告声,是课间活动经常听到的另一种声音。一个班级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小调皮,他们知道课间要尽情地“野”,不承想“野”过了头可能会伤到自己或别人。对于这类孩子,一种是严格约束他们的课间活动,另一种是允许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自由活动。我的选择是后者。因为课间活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调皮而限制他们的课间自由。

  一次,跟小雨一起玩的小亮(化名)同学摔倒了,腰部左侧撞到台阶上,一时比较疼。我当时查看了孩子的伤情,不是很严重,被撞击的地方皮肤有些红,等孩子疼痛减轻后,我找他们进行情况了解。

  “你们能跟老师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吗,谁先说?”“小雨,你先来。”小雨低着头,轻声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他们在玩抓人的游戏,小雨在追逐小亮的过程中,小亮上楼梯没踩稳摔倒了。“小亮,事情是这样吗?”我问道,小亮点了点头。

  “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的对错。”我追问,“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那是哪里不对,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两人都认为不应该追逐打闹,这样做容易自己受伤,也容易撞到别人,对他人造成伤害。通过分析,孩子们意识到了他们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表示今后要三思后行,在安全的范围内尽情玩耍。

  “你们都认识到追逐打闹危险多,不适合同学们玩,今后还会玩吗?而且,你们觉得可以玩哪些形式的游戏?”小雨和小亮想了想,说:“不追逐,不乱跑,不玩危险游戏。”“是啊,你们可以玩跳房子、跳皮筋,也可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跑步抱团等等,也可以在同学之间相互介绍新课间游戏。这些活动,大家一起玩,既放松了身心,又增进了友谊,还能培养交际能力,更能帮助大家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期待你们今后能够过一个有益的课间活动。”两位同学不停地点点头。

  孩子的行为会反复,作为班主任,平时也要多关注这些孩子。看到孩子的亮点及时表扬,看到有不对的地方跟孩子找到不对的原因,指导其如何做是对的。教会孩子能够分析事情的对错、原因,之后让他们如何做,让孩子在经历中得到成长,这就是教育的效果。

  虽然小调皮有时会制造一些“小麻烦”,让老师感到困扰,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孩子通常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较好的坚韧性和应对能力,只要我们适时教育引导,开发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封闭他们的天性,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更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