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是可以的
江山市双塔小学 王丽凤
在双减和低段使用无纸化测试的教育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顺利对接?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道理:在寻求数学教学改变的道路上,不变的是始终把计算当作数学学科的根基,并且通过真心换诚心,力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标。
上学期期末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校级的数学计算达标。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学生一分钟要完成6道题目计算。我们则要求学生15分钟内完成100道题,正确率95%。
我所带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计算的正确率、速度提高感的快乐。在刚提醒孩子们要进行计算达标时,有少数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不能完成任务。其中一位Z男孩,速度极其慢,他妈妈多次和我反馈孩子不可能达标,明确表示15分钟内最快只能完成60道题目计算。我和Z男孩的妈妈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别人可以,他肯定也可以的。”
在课余时间,我常常会辅导个别学生做计算,Z男孩是辅导时间最久、见效最慢的一个。Z男孩家长的态度,并没有让我放弃对他的重点“突破”。最开始的几天,在规定的时间内,Z男孩通常会剩下40多道题完不成,并且只要我一不留神他立马会抠手指,或发呆。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也没少对他说:“相信自己,你只要认真,不再做小动作肯定可以很优秀的。”
应该再加强“突破”。有一天中午,我什么事也不做,专门盯着他做计算,并不断地提醒他不能停下来。终于,他有了第一次达标。我看他露出了欣喜且自豪的笑容。我问他:“你开心吗?”Z男孩说:“开心。”我知道,他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第一次自我肯定。我又问他:“王老师,凶吗?”他说:“凶。” 我又问:“那你喜欢我吗?”他回答:“喜欢。”我又追问:“为什么我凶,你还喜欢我呢?”他两眼看着我,充满了坚毅:“因为你相信我可以,我爸爸妈妈都不相信我。”那一刻,他那稚嫩的童音掷地有声,让我既羞愧又感动。
羞愧的是,我有时会不耐心,批评声不少。感动的是,孩子的心灵是那么清澈透明,过滤了我有时的不耐心教学,留下的都是我对他的鼓励、信任。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双方均改变的教与学,让他在最终的检测中稳稳地拿下了100分。
新学期,我要像Z男孩那样做一个清澈澄明的人,努力让每位学生均有收获的快乐,因为我的学生们都“相信我是可以的”。
更多故事等您分享
当老师的每一天,都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的一天,也是和学生相亲相爱的一天。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更有许多关于爱和成长的教育细节藏在其中。在和孩子相处的点滴里、和家长交流的细枝末节里,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却蕴含了太多关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教师手记”专栏,正是分享老师们的教育灵感、回归教育初心的栏目,我们期待分享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