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感冒,其实是心梗
盛夏时节,心梗迎来高发期,掌握这些办法可救命
记者 腊莎 通讯员 徐乐楠
提到心梗的高发季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冬季。但事实上,心梗在夏季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近日,记者从开化县中医院获悉,急诊科连续接诊多位心梗患者,心梗发病率明显增加。医务人员提醒,盛夏时节也要谨防心梗,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可救命。
喉咙痛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梗
“医生,我妈妈有点感冒、喉咙痛,想来挂盐水。”近日,80多岁的王奶奶被女儿送至开化县中医院就诊,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不料却经历了惊险一幕。
急诊科医生詹一帆发现患者精神偏软、面色苍白,立马起身接诊。快速询问病史后,詹一帆认为患者并非感冒这么简单,而是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医护人员立即安排患者卧床,并做一系列检查。
经过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血肌钙蛋白、血生化、血常规等专业检查的佐证,王奶奶被确认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且症状不典型。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双抗药物抗凝等相应治疗,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幸亏医生专业,及时发现是心梗并治疗,万一耽误了,后果不堪设想。”事后,王奶奶的女儿心有余悸。
无独有偶。家住开化县华埠镇的李爷爷是一名血透患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因突发胸痛、胸闷、气闭等全身不适,由亲属陪同来到开化县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经初步检查,考虑“心肌梗死”,建议前往外院行冠脉造影。远在外地的儿子听到消息后,一时不知所措。急诊科副主任刘宏考虑患者病情较重,需尽快做决定,帮助家属分析利弊后,联系救护车转运至外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由于诊治及时,李爷爷恢复良好。
时间就是心肌,黄金救治120分钟
刘宏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引起这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刘宏谈到,夏季之所以心梗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夏季气温不断升高,高温环境会使血管扩张,血液扩张,循环速度加快,会使血压升高。这时候,心脏很容易因为缺血诱发心梗。另外,夏天天气炎热,大多数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吃各种冷饮解热。如果冷热环境温差过大,血管痉挛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容易导致心梗。此外,身体缺水时,血液黏稠会减慢循环速度,使心脏细胞在供血不足时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梗死。
“尽早开通堵塞的血管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刘宏介绍,心血管闭塞40分钟后坏死面积约为缺血总面积的30%,闭塞3小时约为50%,闭塞6小时约为70%,闭塞24小时约为80%。如果在120分钟内(即“黄金救治120分钟”),绝大部分心肌可免于坏死。
如何早期识别心肌梗死?专家提醒,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压迫感、挤压感、沉重感”。部分不典型患者胸部无明显感觉,仅仅表现为头颈部、肩背部、牙齿下颌等部位不适,容易被漏诊、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若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近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处置的最佳时间。
牢记以下几种预防、急救办法
夏季如何预防心梗发生?医生建议,夏天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运动,流汗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天饮水量至少保持在1500毫升;除了饮食控制,每天早晚要监测血压、血糖,规范用药,若出现异常波动,及时就医咨询。室内也要尽量少吹空调,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高温作业或户外运动后,不要吃冷饮、喝冰水;夏季昼长夜短,尽量不要凌晨后才入睡,要作息规律,每天保证至少7个小时的睡眠等。
当自己或身边有人出现胸痛症状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准确位置。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平卧,不要有过多活动。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脏骤停的情况,要尽快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立即让周围的人寻找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抢救。
医生提醒,一旦发生胸痛,且持续长时间都不能缓解,不要有侥幸心理,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患者也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以免途中病情加重;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是2小时左右,因此不要耽误时间非要指定某所医院,要听从救护人员的指挥,就近到有条件进行诊治的医院;医生确诊患者为心梗,并建议进一步治疗时,别犹豫,别想着再观察观察,要相信医生的判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