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福雕刻作品获国家级银奖
精心雕琢二十四载 雕出衢州生态人文美
记者 王继红
普普通通的水牛角、牦牛角、羊角,可以组合出什么样的作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技师柴春福给出了名为《鱼乐》的答卷,黑色的、金黄色的鱼栩栩如生,米色的水草随波荡漾,整个作品巧夺天工。这件作品高50厘米,用时两个多月雕琢而成。
5月12日,柴春福欣喜相告,这一作品荣获2021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银奖,是我市此次唯一跻身该奖项的作品。“百花杯”是全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
他用刻刀体现衢州生态人文美
“2015年,我就参加过‘百花杯’角逐,当时选送了一件民俗类作品,由于没有体现出更多的衢州特色,拿了一个铜奖,这也给我莫大的鼓舞。这次我突出了衢州生态环境美的特色,创作了《鱼乐》这一作品。能够跻身银奖,非常自豪。”柴春福相告。
柴春福1983年出生于衢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乌溪江库区。在他的刻刀下,衢州生态人文美是一大亮点。他曾为衢江区洋坑村雕了一个废旧电池回收桶,突出竹乡和洋坑的特色地名。看到的游客都觉得惊喜,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
对于这些充满乡土特色的作品,懂行的朋友们纷纷评论:“让更多的人能欣赏最原始的味道”“真正的好作品,体现匠心之作”。衢州作家李生卫这样评价《鱼乐》:“简约明了、利落干净。”
为了练手感,一天仅雕六朵梅
柴春福告诉记者,雕刻是门手艺活、细活,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行。
搞艺术创作,灵感和手感都很重要。柴春福经常在老茶树根上雕梅花,这些梅花只有一块钱硬币大小,老茶树根很硬,花蕊部分很精细,要雕好很不容易。雕刻刀有上百种,像平刀、圆刀都有十多种,手感不好的话,效果就差。像这样的梅花,他一天雕六朵,每一朵用时一个多小时。
手要定,心要活。1998年,15岁的柴春福开始迷上雕刻,此后从未放弃过对手艺的磨砺,曾先后到福建、安徽等地学习进修。
2005年到2011年,柴春福受邀前往尼日利亚最大的华人集团工作,从中接触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像非洲牛角、乌木雕刻。独在异国他乡,也为他潜心雕琢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2011年,他回国创办个人雕刻工作室,开始了角、木、石等多种材质雕刻创作。
想让这门“非遗”技艺走向远方
每一件角质材料,都以特有的形态和纹理述说着各自的生命,柴春福与它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融入自己的创意与智慧,赋予它们古典美学的魅力,雕出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正义凛然的达摩祖师……
多年来,柴春福创作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也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2015年,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作品《荷塘幽禽》在浙江木雕现场创作大赛获得“铜奖”;作品《天牛》获得第七届中国创意林业产品大赛“金奖”……他本人也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技能人才、衢州市拔尖高技能领军人才等称号。
“我想将雕刻艺术传承下去,将人文衢州之美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柴春福说,一路走来,他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想让根角雕刻制作这门衢州“非遗”技艺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