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七代人守护 先祖古墓两百多年
康肖荣 文/摄
在江山市石门镇郎峰村直垄自然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墓,已有两百余年历史。
这是一座大花坟,三块碑,中间是墓主的生卒年月,左边是子孙的名字,右边是墓志铭。
墓碑上显示,墓主姓姜,曾被授予武略郎。生于康熙庚寅(1710),即康熙四十九年,终于乾隆甲寅(1794),即乾隆五十九年,享年85岁,嘉庆四年(1799)孟春月葬定蛇艮山坤向。
从墓志铭看,墓主名廷信,字仁三,号牧斋,乾隆辛卯举人。他“淡志功名,修理家政”。
廷信公生四子:秉懿、秉嘏、秉奎、秉殿。
墓旁边有户人家,一座老房子里现在住着两人,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另一位是她年近六十的侄子。
他们告诉笔者,这座老房子建于民国初年,因直垄这里有姜氏的山场,廷信公四子秉殿,安排其次子云衢,从凤林迁居于此,为祖父守墓,至今已有七代。至于太公的事迹,他们并不清楚。
为详细了解墓主生平,笔者与友人来到凤林镇凤里村,通过江山市汝南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建才联系到了姜氏宗谱的收藏者姜树金。
在《须江凤里姜氏宗谱》中,我们找到了姜廷信的画像、行传、墓图等资料。家谱中记载的信息与墓碑上的完全一致。
从墓图中我们还得知,那个位置叫定蛇坑。
在文林郎候选知县毛超鳌撰写的《哲二十五武略郎仁三公传》中,我们看到了廷信公的生平。
“一生至性过人,养志怡颜,剧得堂上欢心,伯仲相依,埙篪迭奏。”
“早岁奋功名,领乡荐公车北上,数次不遇,即退而闲居。后虽选期伊迩,有劝以赴都谒选者,亦不就。”
在同治《江山县志》中,也查到了当年他在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中武举的记录。
姜廷信后来弃武从文,在凤林故里“焚香静坐,翻阅经史,挥毫濡墨,握管吟诗”。乾隆癸未年(1763)八月,又主持续修宗谱。
姜廷信系凤里姜氏十五世孙,先祖从兰溪迁江山凤林。祖上姜瓒,弘治己未(1499)进士,初授直隶沧州知州,后授河间府知府,致仕荣归。
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姜氏宗祠,在上个世纪遭到破坏。在姜氏后人的齐心努力下,凤林姜氏宗祠在去年得以修缮。
姜廷信最小的孙子姜云衢,生三子,长献环,次献琮,三献琥。长子和次子“弱冠外出,遇长毛乱世,不知所踪”,只剩下献琥的后裔在此默默留守。
一座古墓,一代又一代的姜氏后人守护着。如今,直垄姜氏的后人们,早在前些年就将家迁往了江山花峡线边。事业有成的,去了杭州上海定居。在这直垄山村里,只剩下这两位老人,默默地守着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