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6版:名城故事

发挥多种功能的仙霞古道

  吴涛

  横亘于浙西闽北、平均海拔1000余米、绵延100多公里的仙霞山脉,西接武夷山脉,东边余脉连接浙东天台山、大盘山,是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古人在仙霞岭上开辟仙霞古道(古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连通浙闽两省,其功能除了作为驿道、商道,还被用于军事等多种用途。历史上这条古道作为福建与中原往来最便捷的通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最重要的路线之一,不同时期功能交叠,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各地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仙霞古道是国内保存至今优质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它跨越仙霞山脉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水系的陆路连接线,全长约120.5公里的旱路,连接着两头的水路。整条线路北起浙江省江山市清湖码头,在江山境内达75公里,南至福建省浦城县南浦溪码头,浦城境内约45.5公里。

  古代军事用途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时闽地和外界交流中“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

  秦汉时期,据《史记》记载,汉朝统治者曾多次征伐闽越,但大军走的是否就是翻越仙霞岭的仙霞古道线路,尚无法完全确定。而据《汉书》所记:汉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发兵攻闽越,兵分海陆两路,陆路越仙霞岭入闽。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 日本高僧空海法师随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据传曾踏上仙霞古道,经枫岭关去往长安。

  而仙霞古道的修建,被认为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所为。乾符五年(878),新成为起义军首领的“冲天大将军”黄巢率10万大军挥戈浙西,转战防备松懈的浙江、福建一带,其间曾取道仙霞岭,“刊山伐道”250公里,使得“岭水之山峭峻,车道不通”的仙霞山变成了“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如今仙霞古道上的黄巢塑像旁边,还有他那首著名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由此看来,前期仙霞古道在一些战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词之路”  

  但被史书和当代专家团队认可的仙霞古道建成史,始自南宋。清朝康熙和雍正版《浙江通志》记述为:“自宋史浩伐山通道,累石百盘,据颠为关”,“史浩帅闽,甃以石路”。但是他们也不排除“甃以石路”之前有部分土路的可能性。南宋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其“旅行日记”《入闽录》中称此路为仙霞路,估计这也是仙霞古道称呼的由来。

  唐宋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据说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著名文学家,曾留下与仙霞古道相关的诗文多达350多首(篇)。

  唐以后的大多数时间,“仙霞路”发挥着驿道、商道等多种用途。

  明朝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踏上仙霞古道翻山越岭进入福建,途中曾登上浮盖山,并在山寺中留宿两夜,写下《游浮盖山记》流传于世。

  清代著名思想家、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曾多次取道仙霞古道,往来于家乡福建侯官与任所之间,并在日记中做过四次记录。

  1942年抗战时期,日侵略军在衢州分兵南下,出动七八千人,向仙霞关发起猛烈进攻。当时中国军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让日军伤亡上千人,最终没能前进一步,仙霞古关在近代亦完成其镇守华夏领土的光荣使命。

  作者简介

  吴涛,古道探险家,世界古道资源的探索者、挖掘者、保护者,七大洲单人不间断环球古道考察第一人,世界十大古道等概念定义者。1988年开始全国文化遗迹道路探秘,三十多年走过约1300条古道。日前,他前往仙霞古道并写下了相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