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食堂 共享晚年幸福滋味
记者 方俊 见习记者 郑丽芬 通讯员 林丽芬
公式微调查 12位老人中有多位表示 “怎么方便怎么来”
近日,记者利用微信群做了个微调查,了解了12位老人的用餐习惯。
5位老人表示,只要儿女不在家或没客人,饭桌上不会超过3个菜。晚餐因为晚辈都要回来吃,会烧5到6个菜,荤素搭配。
3位老人表示“没时间烧菜,简单对付一下”。66岁的刘女士说,自己平常要打乒乓球吹葫芦丝,还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烧饭太费时费力。
提到吃得最多的东西,多位受访者说出几个共同答案:面条、粉干、年糕,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
有1位老人表示“民以食为天”,自己和老伴每天也会精心烹饪,每样菜做少一点,做好一点;还有3位老人表示,现在,他们选择上社区“共享食堂”用餐,吃得可口又不麻烦,价格也不贵。
“几年前,我还给12345打过电话,提出开设老年食堂的设想,解决老年人日常吃饭的实际需求。”家住市区斗潭未来社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我这个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现在不出百米就能到‘共享食堂’吃上热乎饭。”
➡微专访
从“只求方便”到“共享美餐”
老人用餐观念在转变
73岁的朱先生告诉记者,自从老伴去世后,过去的6年时间里,自己一直是简单对付一日三餐,“早上一个馒头一碗粥,中午一个菜一碗饭,晚上基本上吃点面条,反正怎么方便怎么来。”
老朱还告诉记者,同事老张平时多才多艺,70多岁了还能唱《青藏高原》,能冬泳,唯独吃饭一件事也是马马虎虎。
“哈哈,主要是怕烧饭。”老张说,老伴现在深圳帮忙带孙子,自己大部分时间独居在家,即便双休日女儿一家也难得上门,所以吃饭只求方便。
而家住衢化街道滨三村的王毅斌老人则选择了“共享食堂”。今年90岁的他,也曾经很为烧饭的事情头疼,去年听说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享食堂”开业,还可以送餐上门,便让子女在手机上报了名。
“去年6月份就在食堂用餐了,转眼快一年了。”老人说,食堂还是很为老年人考虑的,烧的菜不油腻、咸淡适中,每周工作人员还会拿来菜单让自己挑选,考虑到自己是北方人,食堂特别把主食改成馒头,这种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蛮有人情味。当然,最近因为疫情影响,“共享食堂”停业了一段时间,不过现在又恢复了送餐。
➡记者打探
“订餐+配送”
不出家门也能吃上可口饭菜
在全市恢复常态化疫情防控后,4月6日,位于市区斗潭未来社区的柯城区信安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e家共享食堂”重新开伙,迎来了不少老年食客。这天中午,“共享食堂”共为40余人提供快餐式中餐,为3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市民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和同伴每天早上9点都会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跳排舞。以前练完舞还要赶回家洗菜做饭,可现在,到食堂吃饭成为退休生活的新风尚,“这多方便啊,价格又合理,我们肯定喜欢。”
食堂的菜肴品种繁多,这天提供的中餐为红烧猪脚、胡萝卜炒肉、清炒包心菜等两个套餐,价格从6元到13元不等。
借助数字化运作模式,“共享食堂”还推出“网上订餐+配送”服务,相当一部分老人不用出家门,在家照样吃上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e家共享食堂”负责人蒋燕告诉记者,食堂就餐面积185平方米,有80个座位和2个包厢,可容纳100人左右就餐,3月初试营业期间因为没受疫情影响,中午就餐人数达到100余人,还是蛮受居民欢迎的。
而在乡村,也有不少老人选择了“共享食堂”。在江山市清湖街道九村村,“共享食堂”于3月份开业,不少老人从第一天开始,就每天按时打卡。像91岁的郑春莲老人,一日三餐都在“共享食堂”就餐。老人感叹道,现在生活在农村,待遇跟城里没什么区别,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未来趋势
“共享食堂”数量和服务双提升
满足老人舌尖需求
近年来,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共享食堂”在三衢大地应运而生。
“在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当下,满足老年群体的就餐需求被逐渐提上议程。扩大助餐配送餐服务,构建城乡老年助餐体系,老年人有助餐配送餐需求的社区做到服务全覆盖,是打造‘浙里长寿’金名片的主要内容之一。”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食堂”在衢州各地陆续开张,随着柯城区信安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e家共享食堂”的开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00个乡镇(街道)中心食堂和435个“共享食堂”(老年食堂、助餐点),其中,城市社区服务覆盖面超过80%,2021年累计服务约37.5万人次。
据悉,今年,衢州计划新增75家“共享食堂”,其中,城市社区45家,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