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 数字报纸


02版:看衢州

衢城共享电单车上新

涵盖多个品牌 投放量增至8000辆

  记者 郑丽芬 文/摄

  “扫码租辆共享电单车,就能轻松逛古城了,衢州公共交通真方便,下次有机会再来!”近日,游客梦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在衢州的旅游经历,点赞便捷骑行体验。

  不少市民也发现,衢州街头新添多款不同品牌的共享电单车。这些色彩各异的“新朋友”不仅成为游客深度游览衢州的新方式,更为本地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多元选择。

  衢城共享电单车市场供给大升级

  相比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短途骑行,共享电单车重在解决市民3至10公里中短途出行痛点,这一特性使其在城区颇受欢迎。

  6月15日,在市区国金中心附近,市民蒋先生扫码解锁了一辆“小遛”。“共享单车和电单车两者使用价格差不多,从时间成本来看,电单车更实惠。”蒋先生说。

  使用共享电单车的用户群体,以学生和年轻上班族为主。打车花费较高,骑自行车又累,电单车成为他们折中的选项。记者在多个路段看到,当同时停放有共享单车与共享电单车时,市民大多优先选择共享电单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

  目前,除了市城投集团引入的“小遛”共享电单车外,“美团”“青桔”“拜米出行”等品牌的电单车也纷纷进驻衢州市场,丰富了市民的出行选择。柯城区交通运输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市区共享电单车投放总量为8000辆。

  “为助力衢州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满足游客及市民的出行需要,今年我们积极引导多家运营企业有序进驻,进一步扩充了市场供给。”柯城区交通运输局行业管理科副科长邹吉星介绍,目前共享电单车大多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用户无需预充值或支付押金即可骑行。收费标准是20分钟内2元,超出20分钟后每10分钟计费1元,不足10分钟按10分钟计算,以此类推。

  发展仍存“痛点” 骑行体验有待提升

  在共享电单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区存在“空白地带”,导致骑行“跨区难”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有一次,我从三衢路骑到府东街,一开始骑行还算顺利,可当快接近府东街时,车子系统却不停地发出‘超出骑行范围’的提示音,要自动断电。”市民小慧说,导致她不得不提前停车。

  市民何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上周末,何先生在衢州古城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附近骑共享电单车回家,当他骑行到一半时,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超出了服务区。车子自动断电后,他只能推着车找附近的停车点还车。“停好车后,系统提示我需要缴纳40多元的‘调度费’,原因是车子停在运营区外。”何先生无奈地说。

  除了服务区问题,部分市民还反映,在扫码开锁后,头盔感应系统有时无法正常识别头盔是否佩戴,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启动;而在停车时,明明将车辆停放在了指定的停车区域内,但停车识别系统却提示未停放在规定区域,无法完成还车操作。

  多方协同发力 推动共享电单车健康发展

  面对共享电单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衢州市相关部门和运营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在政策层面,衢州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共享电单车行业的规范管理。同时,建立竞争择优的车辆投放机制,引导经营者合理有序投放,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各运营企业也纷纷加大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加强对车辆的日常维护管理,增加运维人员数量,加大车辆巡检频次,及时对损坏车辆进行维修和更换,确保车辆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优化头盔感应、停车识别等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共享电单车服务区“空白地带”问题,邹吉星表示,衢州市区新投入的共享电单车于今年五一期间集中投放,前期由于运营企业后台系统稳定性不足、数据接入未全面完成等技术原因,导致车辆频繁发出“跨区提醒”,给市民骑行带来不便。

  “发现问题后,我们立即督促企业开展整改。”邹吉星介绍,相关企业通过采集分析用户骑行数据,结合城市道路规划和人流密集区域分布,对服务区边界进行了多轮实地勘察与合理调整。目前,经过一个多月的优化调试,服务区“跨区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系统误判导致的调度费争议大幅减少。

  同时,相关部门也呼吁广大市民在使用共享电单车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骑行、规范停放,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