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谦与赵抃的隔世情缘
毕建国
衢州的历史长河中,明代官员詹思谦与北宋“铁面御史”赵抃,以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谱写出一段独特而动人的文化佳话。这两位生于不同时代的衢州先贤,不仅在为官之道上一脉相承,更通过一部《赵清献公集》,让清正廉洁的精神血脉在衢州大地乃至远方生生不息,构筑起一座闪耀着人性光辉与文化传承的不朽丰碑。
一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人,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自此步入仕途,一生辗转多地任职。在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弹劾,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在地方治理上,他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在越州救灾时,打破常规,鼓励商人平价售粮,有效缓解了灾荒危机;任职成都时,他推行宽简之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凭借清廉简朴的作风,极大地改变了蜀地风气。其“日省吾身”的自律精神,更是成为后世为官者争相效仿的典范。他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追赠少师,谥号“清献”。著有《赵清献公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流转,到了明代晚期,常山籍官员詹思谦(字牧甫,号洞源)登上历史舞台。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詹思谦高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仕至辽东参政,去世后被家乡百姓奉为乡贤。从小在衢州常山长大的他,深受赵抃事迹的熏陶,把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精神深深融入到为官之道中。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面对官场的不正之风,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所动,坚决拒绝贿赂,一心扑在民生事务上;他经常深入民间,细致体察百姓疾苦,为减轻百姓赋税据理力争;每逢灾荒之年,更是亲力亲为组织救灾,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一名清官的责任与担当。
二
两位先贤的奇妙缘分,首先源于同乡情谊。赵抃为衢州西安人,詹思谦是衢州常山人,同属古太末之地,这份地域上的联系,为他们的精神传承提供了天然土壤。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曾执掌成都。詹思谦曾云:“先生(指赵抃)太末人也,与牧甫同梓里。牧甫以宦辙视,先生则蜀旧守也;以里居视,先生则乡先进也。”赵抃四次入川,尤其是第三次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时,推行“中和之政”,严惩首恶、宽赦余人,让蜀地百姓安居乐业,留下了“一如清水”的美誉。而詹思谦任成都知府时,对赵抃的治理理念深为仰慕,不仅效仿其施政之道,更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刊刻《赵清献公集》,希望借此让赵抃的精神在蜀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赵清献公集》作为连接两位先贤的重要载体,历经多次刊刻。从最早的宋嘉定刊本、景定刊本,到宋刊元明补本,都见证了这部文集的传承历程。明代中期以后,因之前刊本已不可觅,更是迎来了刊刻高潮,其中以万历十六年(1588)詹思谦刊本最为珍贵。该刊本原装4厚册1函,采用绵纸线装,共十卷并目录两卷,其中序文叶数以墨锭印制的,可能是试印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詹思谦刊刻《赵清献公集》,不仅保存了珍贵文献,更重要的是让赵抃的诗文得以广泛流传,为蜀地百姓提供了学习先贤为官之道的珍贵资料。正如刊本首序所言:“牧甫恬静遂志与道合,真学先生(赵抃)于乡稔矣。一行镇蜀期月政成矧也,牧甫才而文也,他日成都集成出,蜀人世习而诵之,有异乎,牧甫之传先生哉!”这段文字道出了詹思谦刊刻《赵清献公集》的初心。
三
詹思谦刊刻《赵清献公集》期间,还有一个重要插曲。明万历十六年九月,被后人称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山鼻祖”的王士性,以礼部给事中身份出任四川省乡试典试主考官,主持四川全省考选。时任成都知府的詹思谦在此间结识了王士性,他深知其学识渊博、影响力大,于是盛情邀请王士性为自己新刊的《赵清献公集》作序。王士性欣然应允,其序文不仅为文集增添了文化分量,也让这部文集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詹思谦与赵抃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奇妙的呼应。他们诗文的共同特点是文字功底扎实且充满正能量。翻开《赵清献公文集》,首先跃入眼帘的多是励志性诗词,如《元日偶成》“人生七十古云稀,加我新年复过期。住在三衢山好处,望中还赋式微诗”,抒发了对家乡的自豪与眷恋之情,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常山县令姚存哀词二首》既赞颂了地方官生前的政绩,更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詹思谦的《詹思谦游稿》《平蛮诗》,以及描写常山修道庵的系列诗作,如“偶随飞雁度秋山,山霭遥分屈曲间。菊倚霜篱呈湛色,鹤盘云树下苍颜”;“禅关终日闭,尘鞅复经过。云气侵裳冷,山光拂袖多。花迎青帝色,雁度白霜波。坐起浑忘我,翛然发浩歌”等,同样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乐观超脱的心境。他们的作品,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衢州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从文学层面加深了二人的精神联系。
詹思谦与赵抃的隔世情缘,本质上是衢州文化精神的延续。他们清正廉洁、造福百姓的理念,通过《赵清献公集》的刊刻与传承,深深融入衢州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