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远
金晓慧
去一座城市旅游,除了游览常规景点以外,我一定不会错过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爱好者的“发现之旅”,充满了惊奇和欣喜。
我第一次参观的博物馆是位于杭州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大城市游玩。中学时代,学校出于对学生的鼓励,策划了一次参观浙大的行程,博物馆也在其中。对于一个甚少旅游的少年来说,我无疑被博物馆里的一切震撼到。还记得那会就已经有海洋、森林、草原等类别的展区,高大的猛犸象和恐龙骨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几乎逛遍了大学所在城市的展馆,也总在工作之余“打卡”博物馆。我还记得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故乡画家的画作时那种别样的亲切感,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看到许多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的文物时的那种梦幻感。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总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人类在时间维度上显得渺小却又屡创奇迹。巨大的编钟、精美繁复的凤冠、令人不寒而栗的铁剑、呈现宋代美学的汝窑瓷器、碎片拼接起来的陶罐……每一件文物与我隔着玻璃近在咫尺,却又相隔着漫漫历史长河。这么近,又那么远,凝聚着独特的时空美学。有时比较幸运赶上特展,经过精心策划的展览,让我大饱眼福,一睹为快。有一次在成都旅游,我去了四川博物院,恰好有关于唐卡的主题展览,算是难得地享受了一场藏传佛教艺术盛宴。
我喜爱博物馆里自带“表情包”的文物。一些人物陶俑、动物塑形、器具自带生动的表情和神态,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高冷傲娇,有的一脸懵,有的堆满笑,甚至可以马上配出段子。可见古人是非常有趣的,与今人一样喜欢“萌萌哒”的事物。这份眼前的可爱正是真切的历史与生活,上古不曾遥远。
很多博物馆出自建筑大师之手,外观非常有设计感,满足了游客的“打卡”需要。比如建筑大师西扎在中国美院设计的国际设计博物馆,砖红墙体与象山校区环境融为一体;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院,运用了大面积的“瓦爿墙”塑造成山的片断,这种独特场景还被搬到科幻剧《三体》中。我欣赏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它简洁不失大气、传统兼具现代,传达出江南的底蕴与山水的气质。
逛博物馆的乐趣并非是走马观花一通“打卡”,而是静下心来慢慢观赏、感受。借一个讲解机,将杂音隔绝在外,欣赏一件器物上的纹理花样,想象一个朝代中的风云变幻。在无限延伸的时间轴上,每个时间节点都星光熠熠。